在古代,大臣拜見帝王是不能隨隨便便的,是有一套具體的禮儀的。比方說,要疾步行走,以示恭敬;要由侍臣報出名字;入室須脫鞋;不得佩劍。而董卓享受的讚拜不名、入朝不趨以及劍履上殿簡單地說就是:拜見皇帝時,侍臣不必念他的名字,上朝可不用快步走,可以穿著鞋子、佩帶寶劍大搖大擺登堂入室。
這三條是曆代帝王對功臣的最高禮遇,能享受這種待遇的不是大智大勇之人(比如蕭何),就是大奸大惡之徒(比如梁冀)。但不管是忠臣還是奸臣,有一點是相同的:無論誰享受了這種待遇,離倒黴的日子也就不遠了。比如,西漢的開國功臣蕭何享受了此待遇後,表麵上風光無限,內心卻戰戰兢兢。可即使他再小心翼翼,最後還是被多疑的劉邦拉到監獄裏旅遊了一圈,進行風險教育。董卓連功臣都不是,他也想享受功臣的最高待遇,其下場也絕不會例外。
人可以猖狂一時,卻無法永遠猖狂。但董卓是不會想到這些的,因為他目前一切都順風順水——他想當司空,當上了;他想當太尉,也當上了;他想當相國,也當上了。
為了顯示自己的公正無私,董卓當了相國後也沒廢除三公。這樣做雖然導致中央機構有些臃腫,但在他看來卻很有必要——籠絡人心的必要。當然,三公還是一如既往沒權。
董卓雖然當上了相國,卻有許多人心裏不服。董卓來自西北邊陲,為人粗魯,雖然成為帝國的實際老板,但並不受歡迎。所以,開始掌權的董卓決定和士人搞好關係,把自己打扮得無私一點,溫柔一點,有文化一點。比方說,為黨人徹底平反,提拔楊彪、黃琬和荀爽擔任三公。這三人的家庭背景都十分深厚,本人也很有名望,雖然董卓對他們並不怎麼放心,但為了籠絡人心也隻好如此。
當然,董卓真正欣賞的人也有,比如周毖和伍瓊。二人都是京師的名人,其中,周毖既是以前同事周慎的兒子,又是涼州老鄉,讓他們和士人打交道再合適不過了。董卓對他們二人是非常信任的,隻要是他們提出的建議,董卓通常二話不說,一一照辦。比如,提拔韓馥為冀州牧,劉岱為兗州牧,孔伷為豫州刺史,張谘為南陽太守……
總之,經過二位的努力,新政府中又增添了許多名士的身影。那時,董卓的廬山真麵目還沒徹底暴露,大家一聽有官做,就屁顛屁顛地趕來了。人讀書都是為啥?不就是為了學而優則仕嗎?
在董卓看來,自己連自家人都沒照顧,這樣對士人夠意思了吧?但後來的事實說明,他不僅蒙蔽了很多人,許多人也在蒙他。比如,他最信任的伍瓊等人表麵看似忠誠無比,卻在暗中積極幫助袁紹。
政府的職位就那麼多,既然提拔了一批人,就要淘汰一批人,比如漢靈帝組建的西園新軍就在此列。這樣,原先西園八校尉是下課的下課,轉業的轉業,曹操也不例外。其實,對於曹操這個人,董卓一直是比較欣賞的。他知道曹操善於使用騎兵,還特意在軍隊裏給他留了一個驍騎校尉的位置,專門領導騎兵。對於董卓拋來的橄欖枝,骨頭很硬的曹操卻並不領情。因為曹操知道董卓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由這樣的野心家主持朝政,國家大亂是遲早的事。
看清了董卓的真麵目後,曹操決心向袁紹學習——逃跑,小說為他安插的獻刀、殺董卓的那些英雄事跡其實他並沒有幹過。據野史記載,張讓他倒是去殺過,不過沒有成功。殺一個半殘廢的張讓都那麼困難,遑論對付人高馬大、城府極深的董卓了。要知道董卓是特種兵(羽林郎)出身,武藝十分了得,論單兵格鬥技巧,曹操還不一定是他的對手呢。而且經過多年的磨礪,曹操已經成熟、穩重多了,他不再是以前那個動輒就打打殺殺的愣頭兒青了,因此,類似於自殺式襲擊這樣的傻事他是不會幹的。
董卓被刺殺在曆史上確實發生過,雖然《三國演義》將刺殺董卓的戲碼安在了曹操頭上,但這個主角的名字叫伍孚。
伍孚,字德瑜,東漢吳房(今河南遂平縣)人,具體生平不詳(也有部分史學家懷疑伍孚和伍瓊是一個人,他們雖同字同姓同郡,但不同縣,伍瓊是汝南人),在董卓手下當越騎校尉。所謂的越騎校尉,就是內附越人的騎兵部隊,即主管南越騎兵。越人分為內越和外越。內越生活在那時還很偏僻的南方,稱為南越,後來融入華夏民族;外越為海外越人,生活在亞洲中南半島,即現在的越南人。還要說明的是,那時的越南大部還是咱們天朝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歸交州管理,直到五代十國時,才趁亂發動叛亂獨立建國。當然,也有一些專家認為越騎校尉是才力超群的騎兵部隊番號,所謂的“越騎”即超越一般騎兵,就像現在的猛虎師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