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野心家董卓來了(2)(1 / 3)

參加會議的人不少,但主角就他一個。他一開始先縱論國際、國內形勢,滔滔不絕地說了一大堆,最後亮出主題:廢黜劉辯,擁立劉協。

麵對如此敏感話題,大多數官員沉默了,而一向眼高手低的袁紹聽了,表現比較有種,他立即站出來表示堅決反對。也難怪,人家一家子在政府裏的日子滋潤著呢:叔叔袁隗是內閣首輔(太傅),自己是司隸校尉,掌管京師,弟弟袁術是虎賁中郎將,指揮虎賁營,全家官運亨通,憑什麼聽你的?更關鍵的是,董卓對他說過一句很有殺氣的話:“劉辯不行,我們就換劉協,如果劉協也不行,那劉家根本就不應該留種。”這種殺氣騰騰的話從董卓嘴裏蹦出來,讓人三伏天也會感到一股寒意。

袁紹雖然夠傻夠天真,本事不大,但和呂布不同,他多少是講原則的——野心家的話他是不聽的,野心家的賬他也是不會買的。

袁紹如此不識相,董卓不由得勃然大怒,話裏透著殺機:“你是什麼東西,現在的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難道你認為我的刀子不夠鋒利嗎?”

袁紹也毛了,針鋒相對道:“天下的英雄好漢難道隻有你一個人嗎?”說完便昂首挺胸,憤然而去!

董卓口氣硬,是因為有實力,具體說是手下有人,更具體說是有拿刀的人(兵);袁紹口氣硬也是因為有實力,家族“四世三公”的名號可不是白給的,門生故吏滿天下,誰敢惹?

雙方雖然表麵上都很強勢,但其實都有點兒心虛:董卓雖然很生猛,但初來乍到,地皮還沒踩熱,猛然間還不敢對高幹子弟袁紹貿然動手;袁紹雖然硬氣了一回,但他的支持者大都是文人,是一群刀子都拿不穩、殺雞都沒膽兒的讀書人。在大刀、長矛麵前,什麼樣的關係都是扯淡。更重要的是袁紹激動歸激動,義憤歸義憤,卻沒有與董卓死磕的決心。所以,回到家以後,等激動的勁兒一過,袁紹發怵了:與董卓合作,恐怕會死得很難看;不與他合作,恐怕會死得更難看。無論哪種,都是完蛋。看來京師絕非久留之地,袁紹可不敢與狼共舞,所以他想到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潛逃。

當晚,他把皇帝授予他的印信、符節掛在城門上,然後溜之大吉。不久,他的弟弟袁術也嗅到了危險的氣味,也跟著腳底抹油,一走了之。惹不起,咱躲得起,董卓你自己慢慢玩兒吧,恕不奉陪。

董卓一聽袁氏兄弟偷偷溜了,不由得勃然大怒:“他媽的,沒經老子同意,你們膽敢曠工?”董卓生氣歸生氣,但後果不僅不嚴重,甚至變成了喜劇——他封袁紹做了渤海太守,袁術做了後將軍。

不要以為董卓腦子出毛病了,這麼做當然不是他的本意。他原本想把袁紹作為A級通緝犯進行通緝的,但心腹周毖、伍瓊在一旁勸道:“衝動是魔鬼,與其逼他造反,倒不如給他一塊糖,先安撫他一下,免得他鬧騰,這比什麼都強。”董卓一想也是,這小子跑得比兔子還快,想幹也幹不掉了。萬一逼急了,造起反來可不好收拾,還不如送個順水人情。

董卓以為這樣做就能獲得反對者的認同,但他錯了,袁紹隻是浮出水麵的反對派,而沉默的大多數是不能收買的,也是收買不完的。但董卓並不在意這些,他不會因為別人反對就放棄自己的想法的。

少了你們,老子就不開張了嗎?少了你們,老子就沒辦法了嗎?一切按既定的方針辦!於是,中平六年八月三十日,董卓召集文武百官舉行了第二次會議。

第一次會議因為有人反對,他很生氣,差點兒殺人。這一次,他希望大家識相一點,配合一點,免得得他生氣,在會場上殺人畢竟影響不好。會議一開始,董卓還是老調重彈,直奔主題:“先帝(劉宏)說過,劉辯呆頭呆腦的,輕佻無威儀,不配當皇帝。而陳留王劉協聰明睿智,可以作為我們心目中的理想人選。”

驚愕萬分的各位與會代表還沒來得及踴躍發言討論,舉手表決,董卓就直截了當宣布會議的表決結果:廢黜劉辯,劉協即位。就這麼定了,誰敢反對,軍法從事!

最有實力的袁紹缺席了,誰敢投反對票?畢竟槍杆子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換就換吧,隻要能保住自己的飯碗就行。想到這一點,大多數人都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