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董卓廢黜劉辯的原因,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劉辯既然不如劉協聰明,幹嗎要廢掉他,留一個智商低一點的皇帝不是更好嗎?”
許多人不理解,其實是因為對曆史沒有做深入分析。這裏有個問題需要首先搞明白:劉辯傻嗎?許多人相信劉辯傻,主要根據來自於董卓之口,而且漢靈帝也說過類似的話。
其實,董卓的話是不作數的。董卓對劉辯和劉協的印象完全來自在邙山接駕時的初次接觸:劉辯大概因宮廷裏的流血衝突驚嚇過度,表現失常,而劉協卻鎮定自若。其實,國家發生那麼大的事情,一個14歲的未成年人被嚇著屬於正常反應,隻和膽量有關,但與智商無關。劉協沒被嚇著,隻能說明他膽子大一點,表達能力強一點,僅此而已。至於漢靈帝說劉辯輕佻無威儀,不夠帝王資格,那是因為他討厭何太後,不想讓嫡長子劉辯繼位才故意這麼說的。正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仇人眼裏出妖怪”。
自古以來,話語權一向是掌握在勝利者的手裏的,我說你傻你就傻,你聰明也是傻;我說你聰明你就聰明,你傻也是聰明。所以,劉辯不傻,甚至也未必比弟弟弱,那麼董卓為啥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廢掉劉辯呢?
仔細分析一下,我認為關鍵因素有兩個:第一個是年齡問題,劉辯畢竟比弟弟劉協大5歲,馬上就要成年了,如果不把他拉下來,這大欺小的遊戲就玩不長了。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關鍵的原因,朝廷裏擁護劉辯的大臣是多數,他的群眾基礎太深厚,所以,等他長大以後要想再控製他就是個世界性難題了,鬧不好,自己的腦袋就得搬家;而劉協才9歲,擁有年齡優勢不說,在朝廷裏也沒有任何根基,如果立他當皇帝,那就意味著自己掌權的阻力會小很多,再不濟自己在朝廷裏至少還可以多混幾年。另外,董卓還想通過這件事向大家證明:他可以在任何時候,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全天下都是我董卓說了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劉辯被廢了,作為劉辯母親的何太後日子也跟著不好過了,因為在董卓看來,如果何太後暗中聯絡大臣來對付自己,那就麻煩了。董卓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真正的法子隻有一個,就是讓她消失。
九月初三,董卓開始動手了。他先是毒死何太後,接著殺死了何太後的母親舞陽君。事實證明,董卓雖然粗獷,但在排查安全隱患方麵是很仔細的,活人跑不脫不說,連死人也要秋後算賬,絕不放過。比如何進的弟弟何苗因為勾結宦官,也被人從棺材裏拉出來,重新剁了幾刀。想蓋棺定論,地下安息,沒那麼容易。早知道如此,爭權奪利幹什麼?
皇帝也廢了,太後也給殺了,接下來董卓要做的事就是解決人事問題。原來,董卓是個喜新厭舊的人,他先是做了司空,等玩厭了,又換成太尉。不久,他又覺得當三公實在沒啥意思,索性給自己封了個東漢沒有的官兒——相國。所謂相國,就是丞相了。可別以為他這麼做是心血來潮,經過他這麼一變,等於對政府來了一次徹底的機構改革。
在西漢,三公當於現在的內閣,包括丞相、禦史大夫和太尉,其中,丞相是政府總理,是有實權的。但到了東漢,三公的稱呼有所改變,換成了太尉、司空和司徒,雖然他們也享受丞相待遇,但實際上卻是徒有虛名,真正的實權落入了尚書台手裏。到了漢桓帝、漢靈帝時期,實權又落入了宦官手裏,尚書台也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這時董卓把消失多年的老古董——相國重新搬到前台,不是說他有多麼濃厚的懷舊情結,而是他想借此宣布:從現在起,帝國重新恢複了丞相主政的傳統,而我董卓已經是帝國的實際統治者了。
實際上,通過此次人事洗牌,整個東漢政府幾乎完全受製於董卓:不僅皇帝的廢立、朝臣的任免他說了算,連重大政策的製定也是他說了算。除此之外,他這個相國還享受了一些其他大臣沒有的三種禮遇:讚拜不名、入朝不趨以及劍履上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