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野心家董卓來了(2)(2 / 3)

大多數與會代表的表現是令董卓滿意的,但也有極個別人自不量力,偏要雞蛋碰石頭,這個人就是盧植。

盧植隻是一個小小的國務秘書(尚書),當時全國上下都知道董卓已經成為國家的後台大老板,他一個小小的秘書和老板作對能有什麼好果子吃?但盧植並不這麼看。在他眼裏,隻有皇帝才是老板,董卓再大,也和自己一樣是皇帝的打工仔,他憑什麼搞家長製、一言堂?

人民群眾都不發言,就你敢和我抬杠,想出風頭,想死是不是?盧植不想死,但一定要抬杠。這就是知識分子的臭脾氣——認死理。

董卓有權了,人也牛氣了,脾氣也上去了,於是董卓想殺人。現在他大權在握,已經可以殺掉任何敢於反對他的人,包括皇帝!

眼看新的流血事件即將發生,一個人出麵及時阻止了,這個人就是蔡邕。

蔡邕,東漢著名的文學家,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漢靈帝時,曾因得罪宦官被發配邊疆鞏固國防。遇到大赦後,又因為得罪宦官,再次浪跡江湖。就在他打算當一輩子黑戶的時候,董卓進京了。

董卓進京,對大多數人而言是災難,但對蔡邕而言卻未必。蔡邕是社會知名人士,董卓很欣賞他,非要請他出來做官不可,而且是真心的。蔡邕也知道董卓的大名,知道他不是一個好伺候的主兒。既然惹不起,那隻有躲了,所以,他聲稱有病,不去應招。董卓見狀,托人帶話給他:“敢不買我的賬,我殺你全家。”董卓渾身上下幾乎沒有一個閃光點,但有一點除外,就是說話算數,當然也包括殺人。

蔡邕這才明白,這回是惹不起也躲不起了,那就勉為其難去吧。蔡邕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了洛陽,在去洛陽的路上,他心裏為自己的未來設想了多種結果,但令他沒想到的是,迎接他的居然是升官!

這世上能讓董卓佩服的人很少,但蔡邕絕對算其中之一。蔡邕到達洛陽後,先是當上了太學的校長(祭酒),接著被任命為監察官(侍禦史)。在當上監察官不久,他又被提升為訴訟監察官(治書侍禦史),隨後又被提拔為國務秘書(尚書)。升官如此迅速,簡直就是做直升機嘛。

這還不算完,蔡邕最後又被升任為侍中。侍中是皇帝的高級顧問,享受副部級待遇(比二千石),平時緊跟在皇帝身邊,有事兒幫著皇帝出謀劃策,沒事兒跑跑腿,傳達一下中央文件(聖旨),工作實在很輕鬆。

那時的政府工作流程大體是這樣的:尚書台決定國家大事,尚書起草政府文件,而侍中、中常侍就負責跑腿,上傳下達。這些能夠天天在皇帝身邊轉悠的自然是皇帝的親信大臣。那時候,就算你位居三公九卿也不一定有他們威風。還要交代一下的是,到了晉朝以後,侍中成為皇帝對親信大臣的一種加官,凡事擁有此頭銜的人,職權都和宰相差不多。總之,侍中的工作很清閑,但地位很崇高。

自己很欣賞的蔡邕出麵為盧植求情,董卓自然要買賬,但怒氣未消的他還是毫不客氣地免了盧植的官。

相對於盧植的不識相,另一個高級領導幹部袁隗卻很乖,當董卓向他征求意見時,他當即識趣地表示沒意見。沒意見就是完全擁護(當然,反對也是無效的)。還是那句話,隻要工資不變,職位不變,福利待遇不變,換個老板算什麼呢?給誰打工還不一樣!

既然大家都沒意見,事情就這麼定了!第二天,即中平六年九月初一,董卓主持召開了第三次會議。

第一次會議,袁紹反對,被擠出京城;第二次會議,盧植反對,盧植“下課”;第三次會議,沒人反對,所以皇帝“下課”。

小皇帝劉辯被允許列席參加此次會議,參加旁聽。一般的列席人員雖然沒有表決權,但有發言權,而劉辯這個列席人員什麼權利都沒有,他隻需要知道會議的最終結果:即日起,自己的皇帝身份已經被正式廢黜。

劉辯被廢後,被貶為弘農王,而他的弟弟劉協接替他成為東漢的最後一任皇帝,也就是後人常說的漢獻帝。當然,這個名號是後來的魏明帝給劉協的諡號,“獻”字的大體意思是聰明睿哲。在他眼裏,漢獻帝把祖宗基業貢獻給自己,就是所謂的聰明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