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死了,宦官也死了,人世間最邪惡、最強大、最愛鬧騰的兩股勢力霎時間灰飛煙滅了,天下就太平了嗎?沒有!因為新的野心家粉墨登場了。
張讓等人自殺後,閔貢扶著少帝等人連夜趕路,由於沒有燈光,隻能憑著螢火蟲微弱的光亮摸索著前行。後來,大家終於為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找來兩匹馬,一路顛簸著返回洛陽。而那些領著朝廷俸祿的大臣眼看大局已定,才陸續趕來保駕護航,董卓也在此列。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邙山腳下,董卓和小皇帝相遇了。飽受驚嚇的少帝突然看見這群天降神兵,更是驚恐萬分,竟然連眼淚都流出來了。那個從前花錢買司徒位置的崔烈跑在隊伍的最前頭。看到董卓大軍時,他還想擺擺老領導的威風,對董卓喝道:“皇帝有令,隊伍後退。”
董卓也沒給崔烈好臉色,怒喝道:“我們星夜兼程前來護駕,你們沒保護好皇帝,還有臉在這兒指手畫腳的!信不信我宰了你!”說完,他竟然直接走上去,像參觀稀有動物一樣仔細地瞅著少帝。這種大膽的舉動在當時絕對屬於大逆不道。董卓是西北漢子,據說長相比較凶殘,麵對如此有特點的人,少帝當然被看得心裏直發毛了。
接下來,董卓和少帝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當然,談論的內容無非是詢問小皇帝這些天宮廷發生了什麼事啦,有誰欺負你啦,自己感覺如何啦,等等。可少帝明顯沒有從恐慌中緩過勁兒來,說話語無倫次,給董卓的第一印象極差。董卓心想:笨嘴笨舌的,今後怎麼當皇帝啊。
之後,董卓還不忘奚落這個14歲的小皇帝一番:“看你,看你,怎麼搞的,信任宦官,把國家搞成這個樣子!”少帝一聽,頓感委屈:“我當皇帝雖有些日子了,但還從未正兒八經地辦過公,凡事不是母後做主,就是舅舅何進輔政。怎麼國家一亂,什麼都往我頭上推啊。”
董卓奚落完少帝,又走到陳留王劉協麵前,對他先是做了一番自我介紹,再與他攀談起來。別看劉協比哥哥小5歲,可智力發育明顯超前,麵對彪形大漢董卓,他毫不怯場,回答問題也有條有理,給董卓的印象十分良好。董卓當時就在心裏盤算:這個董太後帶大的孩子表現不錯,聰明可愛,我董卓和董太後說起來也是本家,有機會把他扶上去,我也好當個開國元勳。
都說董卓是野心家,但實話實說,董卓的胃口並不是一開始就那麼大的。在接受何進密令進京的時候,他或許還沒有“我要控製國家,我要架空皇帝,我要做竊國大盜”之類的宏大願望,而是想先帶人進京,撈一把就走,不然,他不會隻帶三千人就進京了。可他沒想到,這一通折騰下來,朝廷裏的實力派全部死光光了,天上掉下的大餡餅正好砸在他的頭上。看來應該順應天意,好好在首都幹一番大事業啊。於是,少帝一行人在董卓的“保護”下浩浩蕩蕩地回到了皇宮。
少帝一行人回到皇宮後,董卓立即派人盤點這次內亂帶來的損失,重點是查看皇帝的玉璽還在不在。這一盤點不要緊,他們發現皇帝的玉璽中最重要的那顆不見了!東漢皇帝有七顆印璽,它們分別是傳國玉璽、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和天子信璽,其中,傳國玉璽是最重要的,但它卻不見了!傳國玉璽丟了很重要嗎?當然!什麼都可以複製,唯獨傳國玉璽不能!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命人用藍田玉(一說是和氏璧)打造而成的,上麵刻有丞相李斯所書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後,劉邦從秦王子嬰那裏得到它,把它作為漢朝的國印。從他起,此印便一代一代傳下去,成為傳國玉璽。它就是皇帝的身份證,真正的鎮國之寶。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派弟弟安陽侯王舜向老太後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璽。老太後一怒之下將玉璽擲到地上,玉璽被摔掉了一角。後來,為了使這塊玉璽完整,王莽補了一塊黃金在上麵。雖然傳國玉璽的外形不再那麼美觀,但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價值卻絲毫沒有減退,不管野心家也好,政治家也罷,要想當皇帝,都必須擁有這件寶貝,否則你這個皇帝就是自封的。
220年,曹丕逼東漢末代皇帝劉協“禪位”給自己,建立了曹魏帝國,傳國玉璽遂落入曹丕的口袋。為了掩蓋自己篡奪漢室的行徑,曹丕充分發揚當今小商小販貼“牛皮癬”的頑強精神,派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下“大魏受漢傳國璽”七個隸書大字。真是狗尾續貂,欲蓋彌彰啊。
總之,傳國璽是用來代表正統、代表天意的,曆代的所謂真命天子必須擁有這個玩意兒,得到它,你就是“受命於天”;沒有它,你就是白版皇帝,是不合法的,即使你再刻一百枚公章也沒用,別人依然會譏笑你這個皇帝是水貨。如果失去它,後果也更嚴重,這象征著帝國的氣數已盡。但現在傳國璽居然不翼而飛,難道真是意味著大漢江山氣數已盡了嗎?有可能。
漢朝從建立到現在曆經了四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如今病入膏肓,隨時有破產的可能。即使掙紮,也是垂死掙紮;即使還有一段光陰,也是受難的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