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亮相,人群就有點兒騷動,驚訝者有之,好奇者有之,勸解者有之,嘲弄者有之,起哄者有之,但卻沒有誰看好他。一個乳臭味幹的小孩來參加比賽,哼哼,還是回去吧,被摔殘了可別怨人家大欺小!自古英雄出少年,誰說我不敢?結果是奇跡發生了,呂布獲得勝利。真是神童啊。從此,小呂布的名聲不脛而走。
大約15歲時,呂布成為並州刺史丁原的部下。由於他天資聰穎、武藝超群,深得領導信任。領導信任,進步自然也快,等丁原改任騎都尉時,就讓呂布當了自己的秘書(主簿)。
領導秘書曆來都是肥差中的肥差,一般都隻選親信。在丁原心中,呂布就是自己的親信,是一個可塑之才。當然,《三國演義》上說呂布是丁原的義子是不對的,呂布隻是丁原的親信部將,他並沒有拜丁原為幹爹,所以張飛口中的所謂“三姓家奴”也是不成立的。
丁原把呂布當親信,但呂布卻不把丁原當恩人,因為呂布是個沒原則的人。所謂的原則,就是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完全心中有數,而呂布是沒數。在他心中,凡是對自己有利的就做;對自己沒利的就不做。所謂的原則,不過爾爾。這樣的人,可以得意一時,卻注定混不長久的。
對董卓而言,要兼並丁原,就必須拿下呂布。“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要拿下呂布就必須找到他的缺點。好在呂布身上的缺點那可是十個數指頭也數不過來,比如貪財、好色、不安心本職工作……
有缺點就有突破口。也不知道董卓對呂布做了怎樣一番統戰工作(估計是送金銀珠寶外加封官許願),反正呂布是動心了,表示願意棄暗投明。為顯示自己不破不立的堅定決心和傍大款的誠意,呂布為董卓進獻了一份特別的見麵禮——丁原的人頭。可憐的丁原,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己精心栽培的部將竟然是隻白眼狼,會對自己下手。
對於呂布送上的這份禮物,董卓是相當喜歡的。他立馬給了呂布一個的名分——收他做幹兒子(誓為父子)。至於職務,既然呂布殺了丁原,又幹過騎都尉一職,就由呂布接著幹吧。這一番安排不算虧待呂布吧?但董卓永遠也想不到,在呂布眼裏,從來隻有利益,沒有原則。他這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當叛徒也會上癮的,殺領導也會上癮的,最後還把刀子紮向了自己的幹爹——董卓。
不管咋樣,他們當時的關係還是很親密的,呂布的“轉會”讓董卓實力大增。有實力,就有底氣;有底氣,就有勇氣。現在,何進沒了,丁原沒了,宦官死光光了,呂布也挖過來了,丁原的部隊甚至整個京師也被收入自己的囊中,他再也沒有對手了,處於孤獨求敗的境界,形勢真是喜人啊!
什麼都有了,董卓就想升官了。董卓以前最高就做過前將軍,也就一個省部級幹部。現在,他護駕有功(至少他是這樣認為的),自然強烈要求進步,一個正部級肯定是滿足不了他的胃口了,他要享受一下總理級別待遇——當三公,具體說,他中意的職務是司空。
司空一職雖然是雞肋,但作為跳板還是蠻合適的。但此時有個小小的技術性難題——那個位置上已經有人了。
位置上有人怕什麼,把他拉下來不就解決了嘛。有實力,就有發言權。凡是我看中的,就要搞到手,誰敢不從?當然沒人敢,但讓人下課也得給個理由,董卓給的理由很可笑,竟然是天氣不好,久旱無雨。
不是你的錯,都是天氣惹的禍。沒辦法,這就是本朝的官場特色,也是職場的傳統美德。於是,董卓光榮上任。
東漢的三公是比較可憐的,沒權不說,還是受氣包,皇帝不待見,宦官也敢“踩”,還常常因為水災、地震、日食等天氣原因莫名其妙地被搞下課。明明是總理級別的大領導,見一個縣團級的尚書令也得像老鼠遇到貓,要回避。活得如此窩囊,真的還不如找塊豆腐一頭撞死算了。
都說司空是雞肋,但這話兒要看擱誰身上了。董卓就把司空很當一回事兒,也沒誰敢惹他,因為他有實力。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而朝廷就是董卓的舞台。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但令大家想不到的是,董卓上任後點燃的第一把火就非常旺——炒老板魷魚。一般人所說的炒老板魷魚就是辭職走人,但董卓不是一般人,做事兒的風格也與眾不同,他要換老板。當然,要趕老板(少帝)下台畢竟是天大的事情,說什麼也得召集全體員工開一次民主生活會,大家合議合議,表決一下啊。
其實,舉不舉手、表不表決都無所謂,最終的解釋權屬於他董卓所有,但過場還是要走走的。於是,他決定先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