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決鬥,最後的決鬥(2)(3 / 3)

嚴格說來,董卓不是一般人,他是一匹狼,一匹來自西北的狼,凶悍無比。雖然他一直都偽裝得很好,但他的野心還是早有人察覺,而這個人竟然是以昏庸著名的漢靈帝劉宏。是這樣嗎?是的!漢靈帝雖然昏庸,但政治嗅覺卻很敏銳,像他的狗愛卿一樣(漢靈帝把狗稱作愛卿)。

原來,隨著董卓勢力的逐漸發展壯大,朝廷也嗅到了危險的氣息,開始對董卓加以抑製。但董卓身處西北邊陲,山高皇帝遠的,朝廷也是鞭長莫及。隨著他的翅膀越來越硬,對領導的話是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對這樣的危險分子,朝廷更不可能放心使用了。

中平六年,朝廷提拔董卓到中央當宮廷內務部部長(少府卿)。這是官場上常用的明升暗降伎倆,目的就是為了剝奪他手裏的兵權。董卓以前的職位是前將軍,地位比中二千石的部長略低,而少府卿主管宮廷事務,算來也是一個肥缺。

這些小把戲在董卓這個老江湖麵前當然無用,所以董卓上書道:“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曰:‘牢直不畢,廩賜斷絕,妻子饑凍。’牽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敝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複上。”也就是說:皇帝您老不發工資,導致我手下的士兵饑寒交迫,他們拉著我不讓我來,我也沒辦法啊。我的地盤我做主,所以,皇帝大人您的話我是不會聽的。

口氣如此不恭,那是在對領導說話嗎?皇帝的賬也不買,的確牛氣,換作平時,腦袋早被皇帝砍下來當球踢了。問題是現在國家混亂不堪,人家手裏有兵,擺擺譜,皇帝也拿他毫無辦法(朝廷不能製)。

董卓經過多年苦心經營,早已今非昔比,他手裏養著一支由羌人、胡人組成的人數眾多、身經百戰的部曲。所謂“部曲”,說白了就是自己的私人軍隊,包括賓客、佃戶、親戚、朋友、馬仔等關係戶。大家有事打仗,無事種地,平時隻忠誠於自己的老板,對於其他領導根本就不買賬。當時的許多強人都有自己的部曲,比如後來居上的孫堅、劉備、曹操等人,他們都靠部曲幫自己打江山。

漢靈帝在病重期間,對董卓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就更加牽掛了,考慮到董卓不願意做京官,漢靈帝決定改變策略,特意照顧他當油水多的地方大員。為此,朝廷還專門進行了一係列令人眼花繚亂的人事調整:先是調並州刺史丁原為騎兵總監(騎都尉),為董卓騰出位置,然後任命董卓為並州牧,同時令他將部隊交給沒有野心的皇甫嵩。

並州牧的官兒不小了,但董卓並沒有動心,他的態度一如既往地堅決,看來他隻想當“釘子戶”。雖然“釘子戶”要繼續當,敷衍工作還得繼續幹。於是他向漢靈帝報告說:“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陲。”也就是說:我的兄弟跟我時間那麼久了,彼此都有感情了,誰也離不開誰,他們隻聽我的話。所以,你想讓我放棄兵權,把他們交出去那是萬萬不可能的。你想打發我去並州那個鬼地方,也是萬萬不可能的,老子偏偏要去冀州。總之一句話:部長不想幹,地方官我也不想當,還是帶兵舒服些,想上哪兒就上哪兒(也可能包括京城),一有機會還可以幹上一票狠的。

翹尾巴了,難道想造反不成?但天下大亂,地方軍閥坐大,沒法了。即使人家擺譜,漢靈帝唯一能做的也隻有批評教育。批評教育的結果似乎很明顯——董卓改道了。別高興得太早,他既不去並州,也不去冀州,而是去了河東郡。河東郡屬於司隸州,為京畿重地,董卓帶著一幫人往首都的地盤裏鑽,他野心家的麵目也就愈加明顯了,他現在缺的隻是機會,而他等待的也正是機會。

朝廷原本是希望董卓自動交出兵權,但董卓不聽指揮,朝廷隻有指望皇甫嵩出手了,好歹他也是一代名將,而且手裏也有兵,會打仗,更關鍵的是他還是個忠臣。但問題是皇甫嵩不敢動。皇甫嵩雖然很能幹,也很忠誠,但絕不老實,因為他發現朝廷給的命令模棱兩可,隻是叫董卓交出部隊,卻沒有直接下令讓他吃掉董卓。董卓現在的實力已經今非昔比,如果就此發動攻擊,能不能幹掉董卓都是未知數;即使能幹掉,沒有皇帝的命令擅自誅殺高級將領也是很危險的事情。因此,皇甫嵩隻是給朝廷上表,檢舉董卓的種種不法行為,自己絕不上套,朝廷也隻有一聲歎息。

其實,說董卓是個不聽話的將領也不對,那要看是什麼情況了。比如這次,何進他們對區區幾個“人妖”束手無策,叫董卓前來幫忙,他就二話不說,帶領著出三千人的部隊立即上路。效率之高,的確讓人佩服。那是,有油水可撈了,能不跑快點兒嗎?很快,他抵達了澠(mian,音同免)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