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隻好退而求其次,他摳破頭皮終於搗鼓出一個折中方案:先殺幾個罪大惡極的首惡分子,剩下的以後再說。其實,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宦官雖然有幾千號人,但真正有資格將壞事進行到底的“成功人士”就那麼一小撮。這麼做既打擊了首惡分子,又教育、挽救了大多數,方方麵麵都應該能接受(宦官除外)。
但何進小看了黨人的胃口,不,具體說是袁紹的。他堅決不同意何進的想法,還殺氣騰騰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隻殺幾個哪兒夠本,一不做二不休,要讓他們全部從地球上消失才行!
就在袁紹與何進討價還價之際,宮裏的宦官也得到了消息,他們立即意識到,以前那個客客氣氣和他們和諧共處的何進已經不見了,如今何進已經變臉了,成為他們的死敵,靠不住了。既然翻臉了,那就亮劍吧。
但真正等到動手時,宦官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是何進的對手。因為何進擁有兵權,而且有士人的支持,實力強勁。再看本幫的力量,雖然宦官曾經權傾天下、不可一世,但自從漢靈帝掛掉以後,大將軍何進掌權,本幫就風光不再了。
客觀地講,在當時,宦官可是地地道道的弱勢群體。想依靠的人又變臉,想反抗又無力,想求助又無門,就等那一刀什麼時候落下來。其實能幫助他們的人也有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就是何太後。何太後不錯,對宦官也很友好,如果誰率先打通這個關節,誰就是贏家。於是宦官趕緊找到了何進的母親舞陽君以及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請他們幫忙通融通融。之所以找這兩位,是因為宦官平常沒少給兩位孝敬禮物,因此大家相處得還算融洽。
說來何進一家四口人的興趣可謂各有特點:何進想幹一番事業,何太後愛權,隻有何苗和他們的母親舞陽君興趣比較一致,都愛錢。“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在這方麵,舞陽君和何苗還算是個好人,他們很講誠信,立即跑到何太後麵前反複述說不能殺宦官的道理,順便還數落了背信棄義、涉嫌欺詐的何進一頓。何太後原本對此事就持保留意見,看見母親和弟弟也跳出來反對,也就堅定了自己的立場。妹妹的態度十分堅定,何進再次沒轍。
眼看勝利的希望被捏得粉碎,作為高參的袁紹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但無論如何他是不肯認輸的。此路不通,他就繞道而行,向何進建議道:“既然太後遲疑不決,那就征召各地的軍隊進京鏟除宦官。隻要軍隊一到,何太後自然害怕,她一害怕,自然要懲辦宦官。一句話,你不動手就讓別人動手。”
辦幾個宦官也要如此興師動眾,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餿主意,而且是一個餿得不能再餿的主意——這個餿主意讓宦官玩完了,讓國家也徹底玩完了。可何進的豬腦子不知是麻木,還是遲鈍,反正他是聞不出餿味的,因為他照單全收了。
當然,聰明人也有,雖然他們職務不高,卻把事情看得透透的。何進的秘書(主簿)陳琳就明確表示反對:“對付宦官,你大將軍一聲令下就可以搞定,守著京城裏那麼多中央軍不用,反而召用地方軍閥。要知道‘請神容易送神難’,到時候,各路大軍湧進京城,你怎麼控製啊,而且兵多為患,隻會帶來一個後果——天下大亂。”真是一語中的。可何進考慮半天,還是維持原判,對陳琳的意見不予采納。
除了陳琳,還有一個人對此事是洞若觀火、嗤之以鼻,這個人就是曹操。他一語挑明:“在宮中當差的宦官自古都有,隻要皇帝不給他們權力,他們想折騰也折騰不起來啊。現在要對付他們,隻需要派幾個執法人員就行了,做到首惡必辦,脅從不問,天下就太平了。你猛然間全國調兵,知道的以為你是抓人,不知道的還以為你在鼓動大家造反呢。何況那麼大的動靜必然打草驚蛇,引起宦官的警覺,行動也必然會失敗。”
其實,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調不調兵,國家都是要亂的。袁紹的如意算盤是釣起來幾條大魚對付宮裏的小魚、小蝦,但他沒想到的是大魚倒是釣起來了,隻不過是鯊魚。鯊魚胃口是很大的,小魚、小蝦要吃,人也要吃,連國家都要吃!關鍵是他自己從中並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這就是傳說中的損人不利己,傻蛋中的傻蛋,而袁紹就是傻蛋中的極品。但無論如何,袁紹是不會這麼想的,何進也不會這麼想的。
得到征召後,表現最積極的有兩支部隊:一支是屯駐河東的涼州兵,由董卓統率;另一支是屯駐河內的並州兵,由丁原帶領。何進一招手,他們就屁顛屁顛地跑來了,很聽話、很積極。
其實召點兒人來也沒什麼,如果他們都是厚道人的話,多少還可以幫點忙。丁原似乎人品不錯,還勉強算個厚道人,但董卓的臉皮厚是一定有的,但厚道是一定沒有的。對於這一點,無論是誇誇其談的袁紹還是殺豬匠出身的何進都是絕對想不到的——這兩位老兄連京城的情形都搞不清楚,遑論觀察西北的董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