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人雖然死了,可是她還活在漢靈帝心中。對於她的死,皇帝陛下傷感不已,特意為她寫下了《追德賦》與《令儀頌》兩篇辭賦。在這兩篇辭賦裏,漢靈帝一改官樣文章的拿腔拿調,文筆異常纏綿悱惻、哀傷婉轉,的確是帝王真情流露。可惜這兩篇好文都沒有流傳於世,讓今人無法一睹風采。據說這兩篇辭賦在漢靈帝駕崩後,被嫉妒心強的何皇後給毀掉了。
出於安全考慮,他將王美人所生的兒子劉協送到永樂宮讓他的母親董太後撫養,以免遭到毒手。當然,劉協對外也啟用代號——董侯。這下總算是安全了。有董太後這棵大樹的庇護,劉協總算躲過了宮中的風風雨雨,健康、順利地成長起來。
一步走錯,滿盤皆輸。對何皇後而言,皇帝很博愛,但他的心卻不屬於自己,第一夫人的日子很“杯具”。既然留不住感情,就要實惠的,比如兒子的前程。如果兒子劉辯能當上太子,自己所受的罪也值啊。但更“杯具”的是,孩子的前程似乎也很不妙。
皇位的繼承人問題曆來都不止是皇帝的個人私事,而是一件上自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關注的大事。後宮的佳麗更是翹首以待,要是自己的兒子能榮幸當選,那可得好好地感謝祖宗的在天之靈。
漢靈帝有兩個兒子,長子劉辯和次子劉協,皇位給誰繼承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可漢靈帝卻毫不著急。皇帝不急,手下人卻急了——您老貪酒好色,縱欲無度的,萬一哪一天突然被閻王爺請去開會,大家也好另選老板,重新就業啊。
按照規矩,皇室傳人立嫡長子,何皇後的兒子劉辯應該成為無可爭議的儲君(太子),可漢靈帝死活不點頭。原因很簡單,愛屋及烏,恨屋也及烏,既然對何皇後不感冒了,連帶著對她生的兒子看著也覺得不對勁兒,老感覺他“輕佻無威儀”,這樣的人怎麼能當未來的國家形象代言人呢?換句話說,我不喜歡你,接班人怎麼可能輪到你?
對於太子問題,漢靈帝內心早已有自己的打算——傳給劉協。當然,翻遍曆史書也沒有這樣的記載,直到他駕崩的時候,也沒有說繼承人是誰。所以,皇位的繼承人似乎是一個謎團。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進行合理的推測:當時符合太子條件的隻有劉辯、劉協,而劉辯是最有資格的當選人,如果漢靈帝有心立他的話,發個文件,宣布一下就行,既不費事,也不累人。但他偏偏沒有那樣做,理由很簡單,自己根本不考慮劉辯,不管他條件多麼過硬。而根據漢靈帝生前的種種安排來看,也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雖然漢靈帝自己最中意的對象是劉協,但喜歡歸喜歡,卻不能把它擺到明麵上來,因為種種跡象表明,朝臣是支持劉辯的。這個問題不用想也明白,廢長立幼,古之大忌,劉辯也算是嫡長子,是理所當然的皇位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劉辯身後站著的那些人——母親是皇後,舅舅是大將軍,這麼有力的靠山,大臣們誰不想上去靠一靠啊。這樣一看,劉辯的後援團隊就強大了。反觀劉協,母親王美人既無門無派,又早早離世。都說“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有幾個朝廷的大臣會把寶壓在一棵孤苦伶仃的小草身上?當然,支持的人還是有的,而且是重量級人物——董太後。董太後私下裏也多次勸漢靈帝立劉協為太子。但立太子事關重大,方方麵麵的情況都要考慮,操之過急還容易導致政局動蕩,因此想感情是用事萬萬不可以的。而且漢靈帝時代的宮廷派係很有特點,外戚分作兩派,宦官分作兩派,派係鬥爭非常複雜。史書上說外戚和宦官勢不兩立,互相鬥毆,其實是不準確的,真正的情形是敵中有我,我中有敵。
先說外戚的兩派,何皇後和她的哥哥大將軍何進一派,董太後和他的侄兒驃騎將軍董重一派。好鬥的宦官也分作兩派,蹇碩等人是一派,和董太後姑侄關係好,支持劉協;而趙忠、張讓等人是一派,和何皇後兄妹關係好,且朝廷的多數大臣都支持劉辯。
宦官不是敵人,至少何進認為他們不是敵人。何進也不是敵人,至少張讓他們是這樣認為的。誰說外戚和宦官是天敵?但漢靈帝駕崩後,局麵完全失控:外戚殺外戚,外戚殺宦官,宦官殺外戚,大臣殺宦官,軍閥殺大臣……一波接著一波,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總之,劉辯陣營這邊有何太後、大將軍何進,還有眾多宦官、大臣,人才濟濟,是多數派;而劉協陣營雖然有董太後、驃騎將軍董重,但知名宦官隻有蹇碩,而且沒有大臣加盟,是少數派。
對這一情況,漢靈帝應該是心裏有數的。他明白,在沒有為劉協培養出一班人馬之前是絕對不可以輕舉妄動的,於是他想到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拖。該立的不想立,想立的立不了,也隻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