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三年,作為政府公務員的馬騰響應韓遂叛亂後,曹操便被征召出山,當了都尉,重新開始帶兵。帶兵了,有實力了,就成為許多人的座上賓,比如王芬。王芬向曹操詳細介紹了此次行動的宗旨及重要意義,最後飽含熱情地邀請文武兼備的曹操加盟他們的隊伍,並許諾大家有難同當、有福共享。
但曹操不幹。不僅自己不幹,曹操還不停地給這些頭腦發熱的冒險家潑冷水:“自古以來,更換領導都是最不吉利、最危險的事情,沒有十足的把握,這種把腦袋別褲腰帶上的買賣千萬別做。做這種事要想成功一定要具備兩個條件:一要人民擁護,二要有權,而且是很大很大的權。要知道,伊尹、霍光行廢立帝王之舉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伊尹是宰相,霍光是大將軍,再加上有老百姓的擁護。能廢黜皇帝的都是強勢人物,而就憑你們幾個無名之輩,想做這種驚天動地的大事,那不是要命嗎?”
事實上,曹操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後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劉協就是他案板上的肉,想咋地就咋地,自己就是當皇帝也不是不行,但他偏偏沒有廢掉皇帝,而是將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了他的兒子曹丕。
曹操的這番話有理有據,無可辯駁,但王芬還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他現在是頭腦熱得發燙,別說是潑冷水,就是送進冰窖也冷靜不下來啊。
他不想踩刹車,心想:“你曹操膽小怕事,不給麵子,沒關係,咱們重新招人,隻要待遇合適,還怕招不到人才?”不久,王芬又找到一個名人——華歆,但他沒想到這個華歆的膽子竟然更小。
華歆(157—232),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後來曾擔任過魏國的相國、太尉、司徒等職。雖然在三國時期他混得不錯,但在漢靈帝時期,他的運氣並不怎麼好,先是被舉孝廉,後任郎中,都是些芝麻大的小官。
華歆雖然品行上有汙點,如曾參與捉拿伏皇後,但平心而論,他這個人身上還是有不少閃光點的。《世說新語》記載的有關他的幾件事就是以說明這一點。
事例一:華歆和好朋友管寧在園子裏鋤菜,管寧一鋤頭挖下去,竟然挖到了一塊金子。華歆一陣狂喜,心想這回發了,吃肉喝酒的錢都有了。但管寧屬於清高派,視金錢為糞土(揮鋤與瓦石不異)。在管寧強大的精神感召下,雖然華歆很舍不得,但他還是扔了金子。
後人在引用這個典故時,往往說管寧品行高潔,而華歆如此貪財,實在是齷齪。在我看來,管寧固然高潔,但似乎迂腐過頭;而華歆隻是上前摸了一把金子(還沒有揣進兜裏),卻無端被人非議,實在不值。金錢是人都該愛,把寶貝當破爛,那是敗家子。
事例二:有一次,華歆和管寧一起讀書,正好有個大戶人家的轎子從窗前招搖而過,而且吹吹打打十分熱鬧。管寧不為所動,繼續學習,而華歆實在忍不住好奇,就跑去看熱鬧了。這下管寧生氣了,後果很嚴重,他居然跟華歆割席斷交,而且放出狠話:“子非吾友。”
雖然管寧從此不把華歆當朋友,但華歆卻一直把管寧當朋友。後來,當華歆做到魏國的司徒,他首先推薦的就是自己同窗好友管寧,可書呆子管寧卻並不買賬。華歆知道後,隻是一笑了之,並不生氣。
魏明帝繼位後,要華歆當太尉,華歆玩謙虛,說了一大堆“我年老多病(70歲),該退休養老了,還是把機會讓給年輕人,皇帝您就另請高明”這類的話。魏明帝就饒有興趣地問:“那你心目中的理想人選是誰呢?”華歆說出了管寧,並且滔滔不絕地為他說了一大堆好話。這下魏明帝不幹了:“不行,哪有官帽隨便轉讓的道理啊?那個管寧雖然有才,可他沒有從政經驗,給他個光祿大夫就差不多了。”可這個管寧不知是有道德潔癖還是愛記仇,反正認定斷交的朋友就別想複交,還是不買賬。
從以上幾件事看,華歆雖不是管寧一類的道德模範,但也有情有義。
除了有情有義,華歆還是個做事有始有終的人。有一次,華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難,中途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表示為難:“我們都自顧不暇了,多你一個是累贅!”王朗卻大方地說:“沒事兒,你上來吧,船還比較寬敞,多一個人不算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