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派宦官前往前線,名義上是慰問、視察工作,但實際上派他們來當監工的。而東漢的宦官個個都是極品,都不是省油的燈,左豐自然也不例外。按官場通行的潛規則,領導視察時自然是要一邊嚼著大魚大肉一邊聽彙報的,等領導吃飽喝足,還必須給點實惠的,比如金銀珠寶、土特產什麼的。總之,要讓領導高興而來,滿意而歸,一套完整的接待工作才算完成。
官場就是江湖,江湖的規矩是千萬不可壞的,否則,你就等著吃不了兜著走吧。可盧植明顯不上道,他腦子裏隻有公事公辦,根本沒有拉關係、走後門的概念,別說讓領導吃大魚大肉、生猛海鮮了,能給頓工作餐就不錯了。至於送禮,更別提了,蘿卜他也不想送一個。
不過,也不能全怪盧植吝嗇,畢竟是非常時期,盧植的手頭實在是緊:“老子的士兵連飯都吃不飽,拿什麼東西送你?憑什麼送禮!”
左豐此行是高興而來,失望而歸,心中實在悲憤。於是,他決心以牙還牙,給盧植小鞋穿。回到皇帝身邊後,他對皇帝說:“廣宗的反賊沒幾個,可盧植成天除了躲在營帳裏好吃好喝,是出工不出力。他是不是要等待上天來收拾反賊啊?”
這句話雖短,可威力無窮。皇帝大人一聽,也跟著悲憤了:“張角鬧騰得這樣厲害,老子連覺都睡不好,你還敢消極怠工,這還了得!你以為老子是好糊弄的啊?”
皇帝很悲憤,後果很嚴重。很快,盧植被解除職務,押解回京,差一點兒腦袋搬家。最後要不是皇甫嵩伸出援手,拉他一把,他可能要把牢底坐穿了。由此可見,搞好和欽差大人的關係是多麼重要。
文人膽小怕事,放不開,那就派一個粗人上。靈帝很快就找到了滿意的人選——東中郎將董卓。
很多人認為董卓是個集野心家、陰謀家、變態狂外加大色狼等多種名號於一身的大壞蛋,而且才能平庸(不會打仗)、為人狂妄。其實,董卓是一個猛人,不光會玩陰謀,也很會打仗,是個地地道道的猛將。
董卓,字仲穎,出生於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的一個豪強之家。岷縣所在地涼州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地方,不僅地理位置十分偏遠,又是漢、羌、胡等多民族雜居地區,所以這裏的民風總體上是非常剽悍的。再加上土地貧瘠,耕種技術落後,農業生產也不發達,像其他地方那種男子耕田、女子織布的情形在這裏是很難見到的。
不幹農活幹什麼?答案是操練武藝,準備打仗。作為治安熱點地區,學點武藝,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掙錢養家糊口。因為東漢是實行的募兵製,當兵是一種職業,打仗也是一種工作。
董卓自小就生活在這種地方,有人據此認為他是混血兒。董卓是不是混血兒不好說,但放縱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到和胡人有幾分相似(嚐遊羌中,性粗猛有謀)。但和其他胡人相比,董卓還有一大優點,就是他能識文斷字。所以,在涼州這樣一個貧窮的邊遠地區,董卓也算是個文化人。此外,他身材魁梧,是個大力士,還通曉武藝,騎術了得,能左右開弓。
有本事,外加有脾氣,因此,無論漢人還是胡人都怕他。慢慢地,董卓混出了名氣,逐漸成了當地的風雲人物。但董卓並不滿足成為一個名人,他還要成為一個有實力的人。為此,他主動訪問羌人部落首領,與他們交朋友。羌族部落首領也不傻,巴不得有這樣一個有能力的朋友,所以,他們也積極回訪董卓,當然每次都是帶著厚禮去的。
董卓雖然為人凶悍,但也有自己的優點,那就是豪爽大方,凡是來客,必然宰牛殺羊,好酒好肉地款待。時間一久,大家都覺得董卓這個人不光夠義氣,而且很有點本事,因此對他既畏懼又敬仰,都樂意聽他調遣。董卓不光網羅羌人,還對本地零散勢力進行兼並重組,以此作為自己日後起家的本錢。
家庭出身好、有能力,再加上特別能混,董卓在當地的名氣愈發大起來。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政府正為本地日益惡化的治安形勢頭痛,看到董卓在本地有如此號召力,心想能鎮住那些流氓強盜的也隻有董卓這號猛人了。於是,政府開始請他出來做一些剿匪捕盜之類的工作。董卓本人也不負領導期望,展現出了自己的才幹,保質保量地完成了領導布置的各項任務。
大概是永康元年(167年),董卓因為家庭出身好而當上了特種兵——羽林郎,隸屬於大名鼎鼎的羽林軍。漢朝的羽林軍,最初名為建章營騎,以警衛建章宮得名,後改為羽林軍,取其“為國羽翼,如林之盛”之義,是皇帝的兩大警衛主力部隊(另一支是虎賁營)之一。
東漢的羽林軍一般維持在兩千人的規模,其中屬羽林中郎將管轄的羽林郎有128人,為皇帝的宿衛侍從;羽林左、右監管轄的羽林左騎有800人,羽林右騎有900人,他們擔任宿衛侍從和出充車騎。這樣看來,羽林郎可以算是皇帝的貼身警衛了,比羽林騎更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