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將腐敗進行到底(1)(1 / 3)

中平元年對於黃巾軍而言的確是倒黴的一年——“生意”還沒開張就走漏了消息,結果潛伏多時的臥底也被拔掉了,起義也成了早產兒;連夜舉事雖取得了夢幻般的開局,卻碰到了皇甫嵩、朱俊兩個猛人,於是,短短半年不到,潁川的波才沒才了,南陽的張曼成也沒成了。

在人數占優、形勢大好的情況下被人翻盤,三路人馬損失兩路,怪不得有人說黃巾軍是曆史上大規模農民起義隊伍中戰鬥力最差勁的。隻剩下冀州的張角兄弟了,這也是最難啃的骨頭。雖然他們三兄弟是整個黃巾起義軍中規模最大的,但“帶頭大哥”的日子一點都不好過。

朝廷首先派出盧植和他們作戰。盧植是劉備的老師,出道以前就很有名,但他的名氣不是源於打仗,而是源於學問。

盧植,字子幹,生於漢順帝永和四年(139年),涿郡人,和劉備是老鄉。

盧植年輕時曾拜當時的儒學大家馬融為師。馬融作為一代宗師,門徒很多,常常多達千人,所以他不可能一一耳提麵命。為此,他采用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考察自己的學生:上課時,他在前邊教學,後麵卻安排美女翩翩起舞,他就從中明辨學生優劣,對那些禁得住美女考驗的學生就重點培養。

盧植是眾多學子中最特殊的一個,當其他同學被豐富多彩的娛樂節目所吸引,思想開了小差,根本不知道老師的教學內容為何物時,他卻能做到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做筆記,認真回答問題,對美女的婀娜舞姿硬是咬緊牙關連看都不看一眼,權當美女不存在,真正做到了心無旁騖、目不斜視,比現在的三好學生還三好學生。這一切馬融看在眼裏,喜在心裏,於是把盧植叫到一邊開小灶,單獨培養。

名師出高徒,有老師的悉心栽培,盧植想不進步都難,最終也成為一代大儒。盧植的故事告訴了我們:隻有經得住考驗,耐得住寂寞,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學問家。

從總體上看,盧植這個人學問好、品德好,沒啥缺點,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總給自己惹麻煩。

當初大將軍竇武擁戴漢靈帝劉宏繼位時,順便為自己謀了點私,給自己封了個聞喜侯的爵位。對此,朝中的文武百官都表示理解,可當時還是平頭百姓的盧植聽說後就偏不理解。為了表達自己的不理解,他還上書朝廷,連諷帶刺地把大將軍竇武挖苦了一番。

大將軍掌握軍權,是僅次於皇帝的二號人物,如果碰巧皇帝年幼,不能理政,大將軍就是一號人物,有時比皇帝活得還風光。而竇武擁戴劉宏時,劉宏恰恰是個十二三歲的小毛孩兒,大將軍的地位可想而知。他要給自己加封什麼樣的爵位還不是手到擒來、易如反掌?盧植卻表示反對,他真是雞蛋碰石頭,太自不量力了!

讀到這裏,有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平頭百姓怎麼有資格上書朝廷呢?在大家印象中,封建社會總是專製無比的,上書討論國家大事是朝廷大臣的本職工作,百姓連發言權都沒有,遑論上書獻言獻策了。但我要告訴你,這是誤解。咱們的老祖宗雖然落後一點、封建一點、專製一點,但絕不是不讓人發表言論的。隻要你不辱罵皇帝、不呼喊推翻政府之類的反動口號,一般人上書參政議政,持一點不同政見,都沒事兒。皇帝大人胸懷天下,難道還包容不下幾個異己分子?

漢朝成立時,漢高祖為了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廣開言路,還特意規定凡是老百姓有心裏話要說的,有合理化建議要提的,可以直接上書皇帝。如果一不小心奉獻出一個金點子讓皇帝龍顏大悅,說不定還有意外驚喜——拜官授爵,錄取當公務員。

為鼓勵大家踴躍地獻言獻策、參政議政,皇帝還製定了具體的服務標準及配套措施。比方說,凡是老百姓要上訪的,全部坐專車(公家的車馬)接到京師,連車票錢都不用花;到了京師也不用擔心坐冷板凳,無人理睬,早就有專人(衛尉手下的公車令)負責接待,提供一站式服務;上訪者也絕不用擔心會遭遇推諉扯皮、十天半月無人理睬這一類情況的發生。雖然權力都捏在皇帝手裏,自己的意見也不一定被采納,但普通小老百姓能有機會近距離地向皇帝大人傾訴心聲,也算是聊以慰藉。而盧植恰恰利用了老祖宗賦予的這一權力,於是就直接上書暢所欲言了。好在大將軍竇武雖然不是皇帝,卻也胸懷天下,大人大量,沒和他一般見識,隻當沒聽到。而盧植卻因此大大出了回風頭。

盧植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幹很快就脫離平民百姓的隊伍,成了吃官糧的。當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後,朝廷便派他以北中郎將的名義帶領幾萬人去啃這塊最硬的骨頭。

遇到盧植這個強硬對手,張角這個在平時無所不能的“天公將軍”一下子現出原形,連戰連敗。由於盧植步步緊逼,張角隻好退到廣宗(今河北威縣),但他並不悲觀,因為他手下還有十多萬人,弟弟張寶在下曲陽活動,手下也有十多萬人,大家形成掎角之勢,可以互相策應,打一場攻堅戰。

盧植也沒閑著,他忙著挖壕溝、製作雲梯準備攻城。隻要攻下廣宗,他將建立不世之功,載入史冊!可就在這個時候,皇帝派小黃門左豐到前線慰問、視察,這也預示著盧植的名將之夢要宣告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