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將腐敗進行到底(1)(3 / 3)

羽林軍作為皇帝的警衛部隊,是職業兵、貴族兵,待遇優厚,因此,挑選標準也極其嚴格。具體說主要通過以下三個途徑挑選人才。第一,選自從軍死事之子孫,也就是從烈士的家屬中挑選。這些人被稱為羽林孤兒,選擇他們是因為政治上靠得住。第二,選自征戰有功者,即所謂軍事過硬的人。第三,挑選來自六郡、三輔地區的良家子,主要從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中的武林高手中挑選。所謂的良家子,即良民子弟,也就是家庭出身好的人。像現在很吃香的生意人、醫生啊什麼的在那時都是下等人,想混進宮來當兵保衛皇帝那是沒戲的。一句話,英雄也是要問出路的。

從以上三點來看,羽林郎的選擇標準就是:政治背景特別過硬、軍事素質特別過硬以及家庭出身特別過硬。看來想當羽林郎真不容易啊。不過,即使條件如此苛刻,董卓還是輕鬆入圍,因為董卓的父親擔任過綸氏縣的縣尉,董卓本人也擔任過涼州的公務員,屬於又紅又專的人物,他不當選誰當選?於是,董卓由邊遠之地的涼州來到京師洛陽。他時來運轉了。

董卓這個人的交際能力是很強的,到了京師後,他很快碰到了伯樂——名將張奐。張奐是他的老鄉,對他的才幹十分欣賞,當即推薦他到自己的軍中擔任司馬(參謀),去涼州效力。因為那時的涼州很不安寧,發生了羌亂。

羌族部落在光武帝解放隴西時被一分為二。西羌留在青海,東羌遷入關中,受護羌校尉領導。但東漢對這些少數民族兄弟不但沒有什麼優惠的民族政策,反而不斷地壓榨,導致羌人不斷反叛。而麵對羌人的反抗,東漢政府隻有一個辦法——鎮壓。

以前,董卓隻是參與過剿匪捕盜一類的清剿行動,這次可是大規模的軍事平叛行動,董卓,你行嗎?董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了回答。永康元年,幾支羌人隊伍大舉入侵關中地區,張奐派司馬尹端、董卓前往作戰。二人不負眾望,“大破之,斬其酋豪,首虜萬餘人”。

董卓長期駐紮邊疆,經曆了大大小小一百餘戰,為邊疆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樣的人才朝廷當然得表示表示了。所以,作戰勝利後,董卓被升為郎中,還獲得了九千匹縑的獎勵。這個獎勵可算是重獎,因為縑是一種雙絲的細絹,在漢朝還可以當錢用,在當時是很珍貴的。可對於這麼貴重的獎勵,董卓並沒有據為己有,而是把它們全部分給了手下的士兵。因為他認為功勞雖然是記在自己的名下,但卻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如此豪爽,自然為他贏得了極高的人氣。所以,戰事結束後,他先後擔任戊己校尉、並州刺史、河東太守等官職。這些職位雖然都在地方,但很有實權,而且遠離政治風暴的中心。董卓在這些地方隨便怎麼鬧騰都沒人管,可以活得像土皇帝一樣,實在很瀟灑。

其實,董卓除了外表粗獷一點兒外,他的內心一點兒都不粗,甚至可以說是個很有心計的人。在地方工作的那些年,朝廷裏黨人和宦官忙於鬥爭,他這個黨外人士既沒有加入戰鬥,也沒有在一旁看風景,而是一心一意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

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董卓還是一名悍將加福將,在政治上也是過硬的,所以皇帝決定把不聽話的盧植調走,派董卓上。

董卓是實幹家,會打仗,動手能力強,張角是理論家,會傳教,理論基礎紮實。所以,皇帝大人因此認為實幹家董卓勝算很大。但他忘了一點,臨陣換帥乃兵家大忌。

董卓雖然很會打仗,但不知是水土不服還是運氣太差,一到戰場,還沒怎麼表現,就被張角打了個稀裏嘩啦,表現如此不給力,氣得皇帝大人鼻子直冒煙。漢靈帝是個性急的人,他眼裏容得下沙子,卻容不下失敗。董卓還沒來得及戴罪立功,皇帝的處罰通知就下發了:免職抵罪!

漢靈帝想來想去,還是派皇甫嵩北上吧。於是,漢靈帝下詔讓皇甫嵩負責剿滅張角。

十月,皇甫嵩終於等到了勝利的希望——張角不幸病逝了。不少專家說黃巾軍是被官軍的優勢兵力打敗的,這句話其實是很可笑的,實際上在絕大多數時間裏,黃巾軍的兵力一直是占有絕對優勢的。黃巾軍之所以敗,是敗在戰鬥力上。

讓我們來對比一下雙方的戰鬥力。皇甫嵩的隊伍主要由北軍五校和三河騎士構成。北軍五校為中央主要常備軍,有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尉,一共3500餘人;三河騎士即京師附近的河東郡、河內郡、河南郡三地的騎兵。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皇甫嵩的隊伍應該大部分甚至全部是騎兵,他們手裏拿的是刀、劍、矛、戟等先進武器,而農民軍大部分是步兵,手裏拿的是鋤頭、鐮刀、棍子、棒子等武器,兩相對照高下立判。所以,曆史經驗告訴我們:唯武器論是不對的,但不談武器而隻搞精神勝利法也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