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倒也大度,他豪爽地把手一揮,說道:“刺客同誌,浪子回頭金不換,以前的事情就讓它隨風而去吧,本領導既往不咎。你還是回到你工作崗位上去,安心生產、努力工作,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貢獻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與刺客都能化敵為友,看來劉備的人格魅力還真不小啊!
試用期滿後,劉備更上一層樓,升任平原國的國相(平原相)。平原國是王國,平原相和太守平級,也就是說,劉備經過自己的多年打拚,終於跨入了高級領導幹部的行列。
雖然升職了,但劉備還有一件煩心事,就是自己的名氣還不夠響亮。劉備出生寒微,雖然有一個光榮的祖先,但年代久遠,要人家從棺材裏出來為自己做形象宣傳,估計很不現實。而且和曹操相比,自己以前也沒有條件去找那些算命大師活動活動,讓他們開開金口,寫點“劉備是個好同誌,劉備是匹大黑馬”一類的評語來抬高身價。所以,他證明自己隻有一個方法,就是政績。
公道自在人心,久而久之,劉備憑借自己的努力,聲名漸漸遠播。有一次,北海國國相孔融遇到黃巾軍來攻,抵擋不住,叫部下軍官太史慈來平原,向劉備求救。劉備聽了又驚又喜,對太史慈說:“孔文舉(孔融字文舉)竟然知道世界上的某個角落還有我劉備啊?”
孔融是名人之後(孔子的後代),自身也很有學問,屬於文化名流(“建安七子”之首),承蒙對方如此抬愛,劉備自然也很仗義,當即決定派出三千兵馬前去救援。黃巾軍看到援兵來了,立刻四散而逃,孔融因此得以解圍。因為此事,劉備和孔融竟然成為了好朋友。和名人交上朋友,自然就是圈子裏的人了。劉備,從此刻起,已經不是無名之輩了。
其實對劉備而言,他在公孫瓚那兒雖然是打工的,但收獲還是不小的,除了升官,他還認識了一個日後對自己十分重要的人——趙雲。
趙雲,字子龍,常山國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一身都是膽,被蜀漢士兵親切地稱為“虎威將軍”。在《三國演義》中,他和關羽、張飛、黃忠、馬超並稱為“五虎上將”。當然小說畢竟是虛構的,實際上蜀漢並沒有評選所謂的“五虎上將”,而是後世出於對蜀漢英雄的敬仰,在心底裏為他們頒發的榮譽。不管怎樣,這五個人都是武藝超群的。
趙雲身高八尺(約1.84米),姿顏雄偉,早年在郡衙當差。初平二年,猛人袁紹詐取冀州牧後,身為冀州人的常山老百姓因不服新領導的管束,一致推舉趙雲為他們的頭目,由他率領大夥去投奔袁紹的鄰居——公孫瓚。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袁紹實力強、名氣大,所以,對於趙雲另類的舉動,公孫瓚搞不懂。他忍不住好奇地問趙雲:“我聽說你們冀州的人都樂意聽袁紹的,為啥你知道要來投奔我啊?”
趙雲回答也很實誠:“天下大亂,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天下烏鴉一般黑,我們也搞不懂誰是真正的主人。我們經過商議討論,決定追隨仁政賢明的主人,誰好我們就跟誰,並不是因為我們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
趙雲把公孫瓚比作心目中的太陽明主,公孫瓚心裏就像喝了蜜一樣甜。但高興歸高興,他沒有把關懷的陽光照耀在這個年輕人身上,也沒有打算重用這個年輕人,因為趙雲並不是他特別喜歡的類型——公孫瓚是個貪圖享受的人,他喜歡的是油腔滑調的地痞流氓、古惑仔,而真正的實力派他卻敬而遠之。
所以,我說公孫瓚的眼光一直是有問題的,劉備他不用,趙雲他也不用,反而和一幫地痞流氓稱兄道弟,最後輸得精光也就不足為奇。
也正是趙雲投奔公孫瓚的這一年,劉備也來投奔公孫瓚,且兩人同在田楷手下做事。劉備對趙雲非常熱情,就像老大哥一樣十分關照他;趙雲在為劉備主持騎兵業務的過程中,慢慢發現劉備是一位寬厚仁慈的領導,比鼠目寸光的公孫瓚強多了,便有心追隨。但劉備此時也隻是公孫瓚手下的打工仔,並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地盤,而且也實在不好意思對老同學下手。
跟不了劉備,又不甘心長期在公孫瓚手下打工,所以趙雲開始尋找機會離開。不久,趙雲的兄長病亡,趙雲趁機請假回家。隻有劉備知道他將“黃鶴一去不複返”,心裏倍感惋惜。臨走之前,趙雲對劉備承諾:總有一天,我們會見麵的。
是的,總有一天,他們會見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