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當然不樂意回家打草鞋,換誰都會罵娘的。但罵娘不能解決問題,先把飯碗保住要緊。問題是他不是曹操,有一個高官父親做靠山,不管風吹雨打都不怕,現在唯一的辦法是找到督郵,打探點內幕消息,摸摸他的底牌,看他是想玩潛規則還是明規則,以便對症下藥。如果能通融通融,把自己從黑名單上抹去,此事就有轉機了。畢竟大家都是出來混的,都不容易,有事好商量嘛!於是,劉備來到督郵下榻的驛館,低三下四地請求求見,可沒想到居然吃了閉門羹。督郵大人態度極其傲慢,連麵也不願意見,給出的理由是——有病。劉備的態度再友好也沒用,反正督郵的態度就是公事公辦,其餘的事兒免談。
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督郵。他要是見了劉備,應該怎麼說?是說“劉備,上麵不會裁員,你安心本職工作就是了,爭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還是說“劉備,上麵決定裁員,由於你不幸上榜,活該你倒黴,我也沒辦法,請你多多理解”。前者是撒謊,後者是放屁,都不能說。再說,他隻是奉令辦公,權力雖大,但都是領導給的,即使他對劉備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但也無權改變現實。所以,他不能見劉備。
劉備滿腔的熱血在督郵冰冷的拒絕中頓時降到冰點,他憤怒了。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飯碗被人砸得粉碎,換誰都不幹。對劉備而言,他會更生氣——老子的烏紗帽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地下撿來的,也不是花錢買來的,而是在槍林彈雨中一刀一槍拿命拚出來的。咱好歹是個功臣,一紙通知,就讓老子回家,如此不識相,欠揍啊?真是太傷自尊了。而自尊就像一枚雞蛋,表麵堅硬、風光,卻一觸即潰,裏麵流出的是傷心的液體。
自尊受到嚴重傷害的劉備當然不會選擇走申辯、上訴一類的複雜程序,而是帶著人折回驛館,直接衝進督郵的房間,對驚慌失措的督郵大人說:“上級首長(府君)叫我來請你過去問話。”督郵一頭霧水,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劉備結結實實地捆綁起來,拖到一棵大樹下。
這裏需要說明一下,《三國演義》上說督郵是張飛鞭打的是不正確的。劉備雖然以仁厚著稱,但作為一代梟雄,再仁厚也有怒發衝冠的時候。劉備那時候不過是個25歲左右的青年人,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你若惹他,後果會很嚴重。但坐慣了機關的督郵還想端一端特派員的官架子,嚇唬一下麵前這個年輕人:“別衝動啊,別亂來啊,我可是紀委的人。”劉備一聽這話更來氣,心想:打的就是你。估計邊打邊在爆粗口。
督郵人見人怕,哪有被人修理的道理?因此,督郵雖然被打了,可嘴上還是不服氣地嚷嚷道:“上麵要裁員,我有什麼辦法?你有本事找他們算賬啊?”
劉備冷笑道:“找上麵太麻煩,找你最方便!”於是,不服氣的督郵得到了讓他更加不服氣的結果——接著挨打。劉備是越打越有勁,督郵這才發覺自己遇到硬漢了。俗話說“好漢不吃眼前虧”,督郵不是好漢,也不願意繼續讓自家的身體吃虧,於是開始不停地求饒。等打到一百下的時候,手癮也過足了,氣也消得差不多了,劉備住手了。因為人家畢竟是奉命行事,真鬧出人命來,事情就大了。劉備本身有兩下子(後來斬徐州牧車胄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外加滿腔怒火,可謂鞭鞭帶恨,鞭鞭帶血,照這種架勢搞下去,督郵大人可能就像散架的機器一樣很快就要報廢了。如果照正史所說的打了二百下,以劉備不凡的身手,別說是人,估計就是石頭也得打開花。
出氣之後,劉備清醒了,罵道:“你們不是要老子下崗嗎?大爺還不侍候了!”說罷,把官印掛在督郵的脖子上,帶著關羽、張飛一同絕塵而去……
新的一天開始了,雖然並不比昨天更快樂。
劉備還沒法去做掃除塵埃的掃帚,隻能做掃帚下的塵埃,而塵埃的命運就是被人掃地出門。這難道就是命運嗎?不。劉備是一個執著的人,是一個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人——打草席沒出路,當混混沒前途!怎麼回頭?
社會最本質的東西——人,確切地說是人際關係。一個人,你再有本事,沒有人罩著,沒人賞識你,沒人給你機會,說什麼也是白搭。曹操下課以後,如果他願意的話隨時都能再就業,而且盡是好工作。原因很簡單,他有一棵大樹罩著。說來真是一種黑色幽默,廉潔、能幹的曹操必須由一個既不能幹又不廉潔的爹當保護傘,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否則,他早就成為革命烈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