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劉備,一切從零開始(2)(1 / 2)

隊伍有了,能開上戰場嗎?不能,因為劉備還迫切地需要一樣東西——名分。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當散兵遊勇既危險又沒前途,鬧不好,政府還會把你當土匪給收拾了,所以最好掛靠在國家單位的名下,有吃有喝有福利,不幹了還有退休金,那才叫體麵。所以,劉備目前的心願隻有一個,就是帶著兄弟們上戰場立功受獎,先當個吃皇糧的公務員。

於是,劉備帶著隊伍找到了父母官鄒靖。鄒靖當時是幽州牧郭勳(不是《三國演義》上說的劉焉)手下的校尉。別小看這個職位,它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幽州處北部邊陲,不僅是東漢與少數民族接觸頻繁的地方,也是黃巾軍活動的重災區,所以校尉一直是常設職務,平時主要負責招兵買馬、搞點軍事訓練以及維護社會治安,戰時就負責打仗。當時黃巾軍人數眾多,自己的地盤不太平,地方官們愁得眉毛胡子都快擰成一塊兒了,有人肯帶隊來為自己排憂解難,當然求之不得。就這樣,劉備在鄒靖的帶領下開始了征戰。

不久,劉備由於在戰場上立了功,喜獲他有生以來的第一個公職——安喜縣尉。安喜縣尉相當於安喜縣警察局局長,平時的工作就是維護社會治安,促進社會和諧。

漢朝設置的行政機構是極其精練的,這裏以內閣尚書台為例。尚書台作為國家的行政中樞,隻有兩名主要領導,一名正職領導(尚書令)、一名副手(尚書仆射),加上其他國務秘書、勤雜人員,隻有區區六十餘人!其他的中央政府機構,如三公府,都是一名正職,另配一名秘書長(長史)及其他公務員。在三公府中,人數最多的司空府不過七十餘人,人數最少的太尉府連五十人都不到。國家機關部委(九卿)中除了主管宦官的少府寺、主管皇帝安全保衛的光祿勳寺人數較多外,其餘的部門都是一名部長(卿),一名分管領導(丞),外加其他科室辦事員,總共隻有幾十人。基本上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要完成工作任務,偷懶那是絕對不行的。

中央機關如此,地方政府機關的配置更是精練。以縣級政府機構為例,一個縣就一個縣長,縣長手下隻有兩個分管領導:縣丞和縣尉。不像現在,一個縣長要配備副縣長若幹,政協領導若幹,人大領導若幹。所以,縣尉要像管家婆一樣身兼數職,什麼工商局長、稅務局長、城建局長、農業局長、司法局長、監察局長、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等等,都要一肩挑。縣丞相當於縣政府的秘書長,而縣尉主要分管最複雜、最熱門的治安工作。當然,縣尉的工作不僅局限於抓小偷,他還會接受領導的安排,幹一點征兵、征稅、攤派、城市管理、搶險救災一類的雜活,也是身兼數職。工資低不說(前麵介紹過),勞動強度可不低,如果沒有一點孺子牛精神和強健的體魄,是幹不了這份工作的。

雖然工作難做,但好歹是國家公務員,劉備也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也想好好幹出點成績,在官場站穩腳跟。但好景不長,因為不久以後砸飯碗的人就來了。來者何人?督郵是也。

督郵,是督郵書掾、督郵曹掾的簡稱。漢代的郡按方位分若幹部,每部設一個督郵。由於太守大人平時工作繁忙,日理萬機,下基層監督、檢查一類的事情就交給督郵代勞。別看督郵官兒不大,權力可不小,是個惹不起的角色。

說來也怪劉備運氣不好,剛剛到任,屁股還沒坐熱,就遇到政治運動。這次督郵光臨安喜縣,就是要傳達一項國家的重要方針政策:為遏製軍閥割據局麵的發展,皇帝下詔,凡是由於軍功晉升為公務員的,一律作為富餘人員淘汰回家!

某些人常常以此作為劉備蠻橫無理,違反政策毆打上級紀檢官員的證據,事實上,這都是沒有仔細分析史料得出的草率結論。

首先,要了解這個政策出台的背景:黃巾起義時,宦官迫於壓力召回了自己在地方上做官的家屬,而一批在鎮壓黃巾軍的過程中立下戰功的軍人(比如劉備)因此得以填補這些人留下的空白。看到自己的地盤被人占了,宦官著急了,他們還想讓家屬卷土重來,重溫舊夢。解決這一難題的唯一辦法就是把這些軍人擠下去,讓自己的人爬起來。怎麼擠?以維穩為借口,趁機淘汰那些靠軍功上位的軍人。恰好皇帝也怕那些脾氣火爆的軍人偏霸一方,不好控製,這樣做正對皇帝的胃口,雙方一拍即合。

過河就拆橋,這招太狠了。

劉備聽到督郵要來的消息後,考慮自己既沒有孝廉、茂才(秀才)一類的上崗證,上邊也沒人罩著,便懷疑自己就是下崗分流的對象。實際上,劉備的直覺相當準,因為朝廷這一刀就是衝著他們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