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三強”人物中,劉備不是出道最晚的,卻是創業條件最差的:論出身,他最多算是貧下中農,一無錢,二無權,什麼都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從零開始,但好在曆史給了他這個機會。
劉備,字玄德,涿郡人,生於公元161年,祖上的身份比較模糊,有許多種說法,但都無法一一考證,連專家都沒有一致的意見。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劉備的祖先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
沒有證據的故事還這麼流行,隻能說明為了事業,劉備的確很需要這麼一個身份。自古想做大事者,找一個牛×的祖先為自己造勢也是慣例了,扯眼球不說,辦事也方便一些。人家一聽說你是名門之後,就會忙不迭地說:“啊,久仰久仰,有什麼事兒,說吧。”如果你說你父親是個無名之輩,人家涼茶都不會給你一杯,冷板凳都不會給你一張,懶得理你。
在這方麵,和他同時代的曹操、孫權更是高手。曹操的祖先傳說是漢朝的開國功臣曹參;孫權的祖先更是生猛,居然和大名鼎鼎的孫武拉上了關係。
相對祖先而言,劉備的祖父和父親的曆史是比較清楚的。劉備的祖父叫劉雄,父親叫劉弘,都曾是光榮的國家公務員。劉雄被推舉為孝廉後,還當上了縣團級幹部(東郡範縣的縣令)。這樣看來,祖先稱王稱霸,父親是公務員,劉備小時候的家境還是不錯的。如果生活按這樣的軌跡發展下去,劉備就是一個幸福的官二代,沒準兒在大街上打了人,還可以亮出父親的招牌,嚇嚇小老百姓,囂張一下。但不幸的是,劉備這個官二代的生活卻沒甜蜜多少時間,因為從小他父親就去世了。於是,劉備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成了貧下中農。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失去了生活來源,劉備便和母親一道編製草鞋、席子,然後到街上擺攤銷售,成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個體戶。
雖說勞動人民最光榮,但東漢商人一般是沒什麼社會地位的,要想經商,必須取得許可證——市籍。在東漢,戶籍人口的社會地位由高到低分為四等,他們分別是:皇室成員專用的宗室戶籍,政府公務員專用的官宦戶籍,平民百姓的編戶齊民以及商人的市籍。和當今社會一樣,戶口是身份的象征,你有什麼樣的戶口就代表你有什麼樣的社會地位以及社會福利。但和當代商人日益高漲的社會地位不同,漢朝商人除了有錢,什麼也沒有,既不能當官(漢靈帝末期除外)參政議政,也不能穿名牌到處顯擺,還要按章納稅,像市籍租(相當於現在的門麵租金)、市租(交易稅)、訾算(財產稅),一個都不能少。這樣看來,在東漢,商人基本上屬於弱勢群體。
劉備作為個體戶,那真是慘上加慘,沒錢不說,父親也不在了,因此,劉備不可能像曹操那麼幸運,能找人包裝炒作,20歲就被人推為孝廉進入官場。
要想改變命運,擁有名氣和關係,除了有個好爹,還要有個好老師。以劉備這樣的家庭背景,要他飽讀詩書似乎勉為其難了,能接受啟蒙教育掃掃盲就不錯了。但劉備的母親很有眼光,當劉備15歲時,就讓他到外地讀書(遊學)。雖然生活艱辛,但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母親一咬牙還是讓他去了。
就像現在的讀書要讀名校一樣,那時拜師也得拜名師,能學多少知識倒不重要,但鍍一層金後就業前景要廣闊一些倒是真的。在大腕手下當學生,花銷是必不可少的。但劉備家裏很窮,經濟是個大問題。幸好有人伸出援手,這個人就是他的學友劉德然的父親劉元。劉元這麼無私地幫助劉備,他的家屬有意見了:“大家各自有一家人,咱家又不是開慈善會的,哪能天天幫忙啊?”劉元答道:“我這麼幫他,是因為他是我們這個大家族中唯一與眾不同的孩子,這點花銷小意思啦。”
劉元這麼說是有依據的。在他們老家有一株桑樹,枝葉十分繁茂,就像馬車的華蓋一樣。劉備小的時候在這株桑樹下說了一句豪言壯語,給劉元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所謂的羽葆蓋車,就是皇帝的蓋車,意思就是我劉備今後一定會當皇帝的。
有了劉元的資助,劉備拜了當時的大儒盧植為師。但被寄予厚望的劉備似乎並不是一個讀書的料,而且他的學習態度似乎也有點問題,對讀書很不上心。相比讀書,他更喜歡“狗馬、音樂、美衣服”,和曹操的愛好基本一致,典型的紈絝子弟作風。
但玩物歸玩物,卻不一定喪誌。
184年,天下大亂,劉備大顯身手的時候到了。由於黃巾軍聲勢浩大,朝廷那點軍隊根本不夠用,於是皇帝大人下令,叫各州郡招兵買馬,就地組織抵抗。不管是正規軍,還是遊擊隊,隻要用著順手就行,建功立業了,老板自然不會虧待大家的。
在任何時代,戰場立功都是廣大有誌青年步入官場的捷徑。在這一政策指引下,劉備也想組織一支隊伍,建功立業。不過,隊伍不是那麼容易拉起來的,別人也不傻,你要人家聽你指揮,為你賣命,薪水不高誰幹?所以,劉備當時最大的困難是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