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人是貧下中農出身,讀書都要靠人家友情讚助,哪裏來的錢?劉備雖然沒錢,但有一樣比錢更重要的東西——人緣。一個偶然的機會,劉備認識了兩位財神爺——中山國的販馬商人張世平和蘇雙。東漢末年,馬匹是極其重要的戰略物資,國家管控很嚴,因此販馬就相當於現在的販賣軍火,屬於高風險、高成本、高利潤的“三高”產業,而那兩位仁兄相當於是做大生意的軍火商了。
具體他們是怎麼認識的以及劉備使用了何種技術手段得到他們的讚助我就不講了,反正一番溝通下來,兩位財神爺自願讚助了劉備一筆巨款。當然,史書上說是兩位款爺看見劉備長得奇特,就特別欣賞他,因此歡天喜地地給了他許多金銀珠寶。雖然史書上的這段記載語焉不詳,但仔細分析一下便知其不靠譜。古今中外的生意人一向是視金錢如生命的,兩人怎麼會無緣無故地給一個陌生人讚助呢?僅憑看你長得帥、耳朵大、嘴巴會說(何況劉備口才並不好,所謂先主少語言)就大把地往你身上砸錢?人是自私的動物,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智商正常的人是不會幹賠本買賣的,何況是頭腦精明得冒煙兒的軍火商。他們如果決定要讚助某人,一定是考慮了投資回報的問題。比如曹操起兵時的讚助商衛茲就看好曹操這匹大黑馬,雖然他沒有來得及享受投資回報(戰死了),但他的兒子衛臻作為烈士遺屬成為優撫對象,被曹操封為關內侯,後來位遷總理級別的司空、司徒。
而反觀劉備的這兩位讚助商,投入那麼大,最後連一個名譽性職務都沒有撈到一個,基本上是零回報,實在不正常。其實,原因很簡單,劉備當時已經結交了不少江湖朋友,他們要吃飯、要穿衣,花費不小,於是劉備帶著他們見到了正在本地走私軍火的兩位財神爺,然後就收到了讚助(保護費)。
這麼說似乎不符合小說中劉備一貫光輝高大的英雄形象,但我這麼分析絕對沒有詆毀劉備的意思。劉備是英雄不假,對下層老百姓仁厚也不假(善下人),但他不是道德的楷模,社會那麼黑暗,對投機倒把的軍火商來點黑吃黑也正常。人是複雜的動物,奸雄也不是一輩子都壞得流油,他們會做一點好事;英雄也不是一輩子都大公無私、光彩照人,必要時也需要來點歪門邪道。當然,如果你一定要說那兩個人是古代的活雷鋒,是助人為樂的模範,對無業青年劉備一見如故,甘願奉獻,不圖回報,我也沒辦法。
有錢了,劉備的組織更加強大了。當然,那時的劉備還沒有替天行道的覺悟,如果在和平時期,他的這個民間組織是混不長的,不但混不長,反而可能成為政府打擊、處理的對象。但當時是混亂年代,黃巾軍到處搞暴動,誰管?所以說,是曆史給了劉備一個成才的機會。
隨後,劉備將這一組織改造成為部曲。所謂的部曲,就是劉備的私人武裝。在這些人眼裏,隻有老大劉備,沒有政府。一句話,誰給錢,就給誰幹活,就那麼簡單。
在劉備的組織裏,有兩位重量級的人物不得不提,他們是劉備的鐵哥們,就像左膀右臂一樣為劉備建立蜀漢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一個叫關羽,一個叫張飛。
先說關羽。關羽這個人有兩種形象,一個是曆史上的真實的關羽,一個是民間神話中的關羽。在民間神話中,關羽實在是古往今來的第一牛人,不,是神!
說來關羽也是三國名將,但他最出名的時候不是在生前,而是在死後。出於對其忠君精神的敬仰,後人掀起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關羽的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成為民間祭祀的大神,被尊稱為“關公”。從北宋宋徽宗開始,官方開始加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後世的帝王也不甘落後,紛紛給關羽以特殊封號。到了清代,關羽的名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從封侯封王封帝最後成為“武聖”,竟然與“文聖”孔子齊名。隨著名氣的增大,關羽被道教、佛教熱情邀請加盟,成為二教的護法神。
人紅了,連影子都發燙。除了軍人、武師把關羽作為偶像崇拜外,描金業、煙業、香燭業、商業、算命先生等雜七雜八不相幹的行業也供奉他為武財神。由於關羽出生於讀書世家,是個文化人,因此他也被熱情邀請加入教育界,成為“五文昌”之一,對口管理秀才讀書考試那一攤子事情。由此可見,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要把你捧上天是很容易的,反正名人效應不用白不用。
我們所熟知的關羽的外形也是經過民間加工過的。對於關羽的外貌,除了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有一把好胡須與曆史相符外,其餘的基本是藝術誇張,比如紅臉。
此外,對於關羽的獨門兵器青龍偃月刀,在曆史上的爭議也很大。關羽具體使的是什麼兵器,史書上沒有記載。三國時代的通用武器是矛和戟,刀和劍也很普遍,但都是短兵器,更適合貼身肉搏。所以,有專家說三國時代還沒有偃月刀,也沒有長柄大刀,就此推論關羽使用的不是刀,而是戟。專家的這一說法主要依據是《三國誌》裏對關羽的描述“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一個“刺”字讓大家認為關羽使用的是戟或矛一類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