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曹操,亂世出梟雄(3)(1 / 3)

夾在當中的漢朝既不是世襲製也不是科舉製,而是有自己的選官製度——察舉製。察舉製說白了就是推薦製。太守、州牧、九卿等二千石以上的高級領導幹部看誰有才,看誰順眼就把他作為孝廉或者茂才(即秀才)推薦給朝廷,經過上級考察合格後,就可以出來做官。

光忙著推薦別人,自家的孩子咋辦?放心,這點朝廷早就為他們考慮好了。凡是任期滿三年的高級領導幹部(二千石)的公子哥兒可以走“綠色通道”自動獲得晉級資格,連一般待定、考察程序都免了,這種人性化的照顧措施叫任子。

因此,像曹操這樣的高幹子弟完全可以在體製內沐浴著陽光雨露健康快樂地成長,然後坐上官場直通車,當個幸福的官二代、富二代,別人隻有眼睛冒火的份兒。

雖說有優惠政策,但令人奇怪的是,曹操似乎並不想走“綠色通道”實現快速就業,成年後的他不再鬥雞遛狗,而是開始結交天下名流,因為他是個有遠見的人。曹操明白,靠走後門得來的烏紗帽是沒什麼含金量的,也是為士人所鄙棄的。即使依靠任子當上了官,那些士人照樣敢罵你這個關係戶沒文化。在這些人眼裏,真正受大家尊重是經過正規途徑(被人察舉)步入仕途的官,其他的都是歪門邪道,不值一提。

曹操想得到大家的承認和尊重,但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的家庭成分不太好。在東漢,最受歡迎的是讀書人(士人),最牛氣的是世世代代靠讀書做官的士族,像在當今社會廣受歡迎的商人、大款、暴發戶等,在當時雖說衣著光鮮,日子過得十分滋潤,卻被廣大士人鄙視為沒文化、沒素質的下層人,不受歡迎。其餘的像農民、雇工等群體,曆來都是弱勢群體,是被壓迫的對象,要想出頭那就更不容易。

東漢的士人雖然不掌權,但掌握輿論,他們瞧不起你,就是社會輿論瞧不起你,而曹操的短板就是出身不大好,不是書香門第不說,他父親曹嵩拜宦官為幹爹,就常常被人嘲笑,人前人後矮三分。雖然漢末的政權為宦官所掌握,但輿論卻為進步的知識分子(士人)所掌握,這些士人普遍都有那麼一點點道德潔癖,鄙視權貴。

有錢有勢又怎樣,小時候可以囂張一點,長大了要想士人買賬好像也不現實。因此,曹操多少是有點自卑的,所以,他需要通過結交天下名流來抬高自己的身份。

東漢用人取士實行的是察舉製,一個普通學子要想被領導看上的可能性跟買一張彩票就中千萬大獎差不多。比方說,舉孝廉,一個郡一年就一兩個名額;舉秀才更難,一個州一年才一個。那時實行的是州、郡、縣三級行政管理體製,大體對應現在的省、市、縣。也就是說,要想被舉為孝廉,理論上你應該是郡裏的第一名,相當於現在的市高考狀元;如果想被舉為秀才,你應該是州裏的第一名,相當於現在的省高考狀元。關鍵是那時雖然有考試,卻沒有科舉,名額又那麼稀缺,如此低的中獎率,一般群眾隻有重在參與了。

當官之難,難於上青天,但出路終歸是有的,隻要你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任何一個:一個叫關係,另一個叫名氣。所謂的考試,走走過場而已。關係我就不多說了,關係戶從古至今都是受特別優待的。那沒關係的咋辦?就看名氣了,如果你的名氣如雷貫耳、威震四方,領導自然對你另眼相待;可如果你沒名氣,領導怎麼認識你?領導不認識你是何方神聖,憑什麼推薦你?因此,名氣很重要,不管是美名還是虛名,隻要有就行。

接下來有個問題,名氣從何而來?答曰:炒作。怎麼炒作?答曰:炒作也就是包裝。那時候沒有電視、報紙,沒有網絡、收音機,靠玩豔照門、詐捐門、炫富門等搏出位估計是沒戲的,要解決問題隻能去專家門診,找權威專家給你包裝一下。這樣看來,經過那些忽悠大師之手包裝出來的東西,其實就像今天的月餅,裏麵的材料都差不多,但換上精致的包裝,立即身價倍增,可以賣個大價錢。

漢末的文人雖然是弱勢群體,但可以通過清議控製了輿論。所謂的清議,就是一大堆文人聚在一起,一邊喝茶聊天,一邊議論朝政。有些清議界權威專家專門品評人物,吃起了職業飯。他們隨隨便便點評你一下,就能讓你麻雀變鳳凰或者鳳凰變麻雀,其威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在我看來,品評人物其實和算命沒什麼兩樣,清議專家和算命先生沒多大區別,隻不過算命先生服務對象比較廣泛,從街頭百姓到皇帝(漢末的皇帝信這個),隻要你敢信他就敢忽悠;而清議大師專門忽悠那些想出名想瘋了的文化人,且清議大師們的工作流程大致也和算命差不多,無非是先看看人的五官長相,然後問上人家幾句姓名、年齡、籍貫、文化程度、工作經曆、技術特長、興趣愛好、人生理想之類的東西,最後根據忽悠原理得出一個似是而非的結論,這樣對一個人的包裝工作就算完成了。

所以,在東漢,有大師出麵幫你炒作、為你造勢,想不紅都難。曹操深深懂得出名要趁早的道理,所以,他也急迫地需要得到大師們的點評。在當時,何甬、橋玄、許劭都是清議界的大腕,要想揚名立萬,至少要拿下其中的一個。當然,曹操的目標還要遠大一點,三個大腕他都想去公關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