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要說一下東漢的政府構成:在東漢,皇帝是國家元首,中央政府機構實際上由兩套人馬組成,即在皇宮上班的內朝官和在宮外上班的外朝官。外朝官就是前麵介紹過的三公九卿,而內朝官由中央辦公廳(尚書台)的秘書(尚書)、各種名號的將軍(如大將軍、驃騎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等)以及皇帝身邊的近臣如侍郎、常侍、侍中、議郎等構成,相當於內閣,管決策,而三公九卿隻能管執行。一句話,內朝官有權,外朝官沒權。這裏還要特別說明一點,東漢末年,宦官控製朝政,國家權力又轉移到了宦官手上。
三公雖無實權,但曹嵩對三公職位卻無限向往。好在思想開放的一代昏君漢靈帝及時創設西園賣官(178年開始),解決了曹嵩的這一煩惱。
東漢官員的品級不是按一品、二品、三品、四品這樣的順序分類,更不是按現在公務員的一級、二級、三級這樣分類,他們的品級是和年薪掛鉤的,從最低的百石(石,古代容量單位,漢代的一石相當於現在的13.5千克)到最高的萬石,大約分為17級,稱為“若幹石”。比方說,鄉村幹部的年薪是百石,太守是二千石,刺史是六百石,州牧是二千石,九卿(內閣部長)是中二千石,而大將軍、三公級別最高,號稱“萬石公”。
漢靈帝的西園賣官實行明碼標價,基本行情是一石一萬錢,這樣算下來,二千石的太守就是二千萬錢,一千石的縣令則為一千萬錢。總之,一切按市場規律辦事,不管你的家庭出身、文化程度、政治麵貌、個人形象、業務技能如何,金錢麵前人人平等。
東漢通行五銖錢,一枚就是一錢。我根據資料折算了一下,以購買力來看,東漢的一錢大約相當於現在的0.5元。因此,折算下來,當時的人如果想當太守就需要花1000萬人民幣,想當大縣縣令需要500萬元,想當小縣縣長需要200萬元。這真是一個好方法,讓金錢說話,誰也沒話說。
為了充分表達對領導西園賣官事業的衷心支持,也為了表達自己對太尉職務的一往情深,曹嵩充分發揚了大無畏的貪汙犯及馬屁精精神,拋出驚天大手筆——出一億錢,而且是一口價!他的價碼一出來,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曹嵩太舍得了。要知道,那時的市場行情是地方官比朝官吃香。由於地方官油水多,屬於搶手貨,最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故實行溢價銷售;而朝官由於不直接和百姓打交道,沒什麼油水,屬於清水衙門,常常打折搞促銷。比如九卿的價碼理論上應該是二千萬錢的,但推出的市場促銷價也不過區區五百萬錢(折合人民幣250萬元);而三公的情形也好不到哪裏去,其掛牌價也隻有一千萬錢(折合人民幣500萬元)。也就是說,如果你既有錢,又想進軍政壇,那你隻需要支付一千萬錢就可以圓一次總理夢,實在是相當的實惠。
為什麼三公隻值這個價?因為沒權。前麵說過,漢末的朝政大權都集中宦官在手裏,三公有名無實,是中看不中用的政治花瓶,因此,哪怕你投入再大,到手的也隻是一張“空頭支票”。而曹嵩的報價是一億錢,大體相當於現在的5000萬人民幣,真是下了血本。
東漢公務員的待遇、級別都是以年薪來計的,稱為年俸。實際情況是按月發放,而且政府為廣大公務員考慮得還很周到,俸祿為一半現金,一半糧食,所謂“半錢半穀”,連物價因素也考慮進去了,即使遇到通貨膨脹也不怕。
但東漢的皇帝是比較摳門的,那時也不興高薪養廉,公務員的工資是很低的,以中二千石級別的九卿為例,他們每月的工資是九千錢,外加72斛大米,相當於現在每月八九千元人民幣,放到現在,也就是企業中層管理幹部的工資水平。堂堂中央部長日理萬機,就拿這麼點兒薪水,的確不高。萬戶人口以上的大縣縣令的年俸為一千石,實際每月到手的工資是四千錢,外加大米21斛。這樣算來,縣太爺的月收入相當於現在3000多元人民幣,也就是現在一個普通員工的收入。縣令尚且如此,其他小地方的公務員更不用說了,工作相當具體,薪水相當迷你,如此條件還要艱苦奮鬥,實在難為他們了。
而且,相比朝官,東漢的地方官是比較可憐的,朝官逢年過節還有紅包(皇帝賞賜)拿,而二千石以下的低級官員除了死工資,什麼年終獎、全勤獎、績效工資、福利待遇通通沒有。如果平時不收受紅包,搞點貪汙受賄,就憑這點工資,別說買車買房,恐怕養家糊口都成問題。
當然,職務越高,收入越高,高薪階層也是有的,比如三公號稱“萬石”,每月隻有350斛穀米。按現在的物價水平,也就是月薪2萬元,但在那個時候已經是很牛氣的了。如果加上節假日皇帝的賞賜以及各種灰色收入(這就不明說了吧),應該相當湊合吧。湊合?那看怎麼比,如果這官是花錢買的,那就相當不湊合了。
好了,現在讓我們回頭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曹嵩投資5000萬元,一年的收益回報(年薪)是20多萬元,請問,正常情況下,曹嵩要收回投資需要多少年?正確答案是200年!還湊合嗎?當然不。好在曹家老底子厚實,不用貸款不用按揭,否則他就是把棺材板賣了都不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