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皇帝身邊的大紅人,難免要顯擺顯擺,但難能可貴的是,曹騰本人卻極低調。但在我看來,他所謂的低調,也就是滑頭。曹騰在宮中工作三十多年,處處小心,也沒什麼把柄落在別人手上。此外,他還很注意尊敬領導、團結同事(宦官),和朝廷其他門派(比如士人)的關係也不錯。因此,盡管士人和宦官兩派高手勢不兩立,鬥得你死我活的,但大家都不把他當敵人,也沒有誰為難他,他也樂得在橋上看風景,成為官場的“不倒翁”。
此外,作為宦官中的成功人士,他還愛時不時地做點好人好事,推薦許多名人出來做官。這麼會來事的人,自然會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曆經了宮廷的腥風血雨,能做到這個份兒上不容易啊。
魏明帝曹睿即位後,曹騰被尊為高皇帝。在中國曆史上,宦官何止千千萬,當權者得到的各種榮譽稱號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但不管宦官地位多高,最大的也不過九千歲(比如魏忠賢),而被正式授予正統王朝皇帝稱號的宦官,僅曹騰一人。可見,作為宦官,曹騰算是做到登峰造極了。
由於有這麼精明能幹的幹爹罩著,因此,曹嵩不必像一般的社會青年那樣擔心自己的就業問題和前途問題,因為有大把好工作等著他去挑呢。唯一有問題的就是他的出身比較複雜,就連權威的《三國誌》也表示搞不懂(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從古至今,關於曹嵩姓氏的爭論從沒有間斷過。爭論的焦點是,曹嵩到底姓曹,還是姓夏侯,雙方引經據典,各執一詞,都有充足的理由,但都不能完全駁倒對方,結果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曹嵩原本姓夏侯。曹嵩的父親原本叫夏侯睿,曾經幹過南陽縣令,因為官清廉,以致家境貧困,後因官場派係鬥爭被罷官。後來,妻子顏氏生下夏侯嵩,因撫養困難,隻好留下長子夏侯巍,把夏侯嵩送給了朝中大宦官曹騰收養,於是夏侯嵩改名為曹嵩。後來,曹丕即位,據說還追贈夏侯睿為“魏始祖”。
這個看似有鼻子有眼的說法遭到了許多人的反駁。有人認為曹嵩本來就姓曹,因為他是曹騰的侄子。更有力的佐證是曹家和夏侯家世代通婚。之前的不說了,就拿曹操來說,他和夏侯惇就是兒女親家——曹操的女兒清河公主嫁給了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曹操的侄女嫁給了夏侯淵的長子夏侯衡;曹真之妹嫁給夏侯淵的侄兒夏侯尚。曹操如果姓夏侯,和夏侯惇是堂兄弟關係的話,這種事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這違反了同姓、同族不婚的原則。曹操人品再差,也不至於搞近親聯姻,而且曹操在其《家傳》中也自稱是“曹叔振鐸之後”。
許多“曹粉”認為,夏侯家和曹家是世代的姻親這一點恰恰說明曹操不可能是夏侯家的後代。而曹騰家有四兄弟,由於要繼承一大筆家產和爵位,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傳統,曹騰也可能挑自家兄弟的兒子做幹兒子啊,所以,曹嵩極有可能是曹騰的侄兒。
許多“曹黑”認為,曹操之所以不樂意承認自己姓夏侯,是想借重曹家先祖——西漢的開國功臣、第二任相國曹參的名聲;而“曹粉”則認為,夏侯家和曹家一樣,都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夏侯家的祖先也很大牌,為漢朝的開國功臣夏侯嬰,曹操沒必要隱瞞什麼。
“曹黑”還認為,如果曹操真的姓曹,那麼曹操的曾祖父叫曹節,曹操有個女兒也叫曹節,還成了漢獻帝的皇後。難道多才多藝的曹操會犯如此低級錯誤,連女兒的名字都不會取了?許多“曹粉”則反駁說,曹操的曾祖父應該叫曹萌,字元偉,而不叫曹節。因為“節”的繁體字寫作“節”,與“萌”字形相近,史書寫錯也是有可能的。
爭來爭去,沒個定論。雖然我不是“曹粉”,也不是“曹黑”,雖然野史言之鑿鑿,但我仍然堅定地認為:曹操本來就姓曹。曹操姓曹,而曹家、夏侯兩家的關係的確好得沒話說,不是一般化的親,不是一般化的鐵,而是親上加親,鐵上加鐵。比如,夏侯淵和曹操就是連襟關係。在後來的征戰中,作為曹家的姻親,夏侯家的人的確表現得相當賣力,夏侯淵甚至把頭顱都拋在了革命征程中。
由於曹騰、曹嵩在朝廷吃得開,曹氏家族也跟著沾光走上了幸福的康莊大道——曹嵩的弟弟曹褒官至潁川太守,曹褒的兒子曹熾官至侍中、長水校尉,曹騰另一個堂侄曹鼎(曹洪的伯父)官至尚書令(中央辦公廳主任)。
親人都如此風光,曹嵩就更不用說了,他很快當上了實力派的司隸校尉。漢靈帝時,他又當上了油水十足的大司農(農業財政部長)、大鴻臚,並最終位列九卿(內閣部長),成了響當當的中央幹部。
能走到這一步,也算是事業有成了。但追求是無止境的,估計是部長當膩了,不久,曹嵩又將目光瞄準了三公。東漢名義上實行三公九卿製度,所謂的三公,指太尉、司徒和司空,相當於國家的正副總理,其中太尉主天,是老大。其實在東漢,真正掌握實權的卻是尚書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