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曹操,亂世出梟雄(1)(2 / 3)

真實的曹操亦正亦邪,是擁有多麵人性的複雜人物:從政治角度看,他是政治家;從道德角度講,他是一個奸臣;從軍事角度講,他是軍事家,是英雄。這樣的結論可能會令很多人失望,卻是事實。是人就會很複雜,包括你、我、他。

曹操很複雜,我們卻想當然地認為他很簡單,想以簡單的標準來衡量,怎麼可能?還是東漢末年著名的人物評論家許劭先生用詞最精煉,他隻用了兩個字“奸雄”就概括了曹操的一生。所謂的奸雄,就是又奸又雄,大奸大雄。人有時是很好的,有時也是很壞的,所謂可愛的奸雄,那純屬胡扯。

這兩個字足以給他定論,從他以後的表現來看,他獲得這樣的榮譽稱號也是實至名歸,不冤枉。不用翻案了,這是事實,也是曆史。

在我看來,如果一定細分的話,曹操有兩副麵孔:酸棗會盟前,他是治世之能臣;迎接漢獻帝後他是亂世之奸雄。他的能臣之名也是自己掙來的;他的奸雄之名也是自己掙來的。如此複雜,如此矛盾統一,這就是曹操。

在成為奸雄之前,他是英雄;在成為英雄之後,他是奸雄。亦正亦邪,亦奸亦雄,這就是他的黑白人生,這就是曆史告訴我們的真相。

如果有人問我,你是哪一派的?對曹操是厭惡還是喜歡?我的回答是,我既不是“曹粉”,也不是“曹黑”,我對曹操既不厭惡也不喜歡。如果你不滿意,我換種方式表述也行,我既是挺曹派,又是倒曹派,我對曹操既厭惡又喜歡。如果以單純的道德標準來衡量,那他更像一個壞人,如果以單純的技術標準來評判,那他就是一個能人。我欽佩青年時代的曹操,我反感成年時代的曹操。我欣賞他的勇氣和才能,討厭他的奸詐與殘忍。我欣賞作為詩人的曹操、作為軍事家的曹操,卻討厭作為政治家的曹操,因為他虛偽。

這裏我將依據史實,向大家展示一個全麵、真實而又複雜的曹操——他的優點,他的缺點;他的功績,他的過失。

曹操:字孟德。

別名:吉利。

小名:阿瞞。

籍貫:沛國譙縣。

出生年月:桓帝永壽元年(155年)

民族:漢族。

家庭成分:官宦。

職業:軍人、政治家。

技術特長:作戰、玩政治。

性格特點:多疑。

座右銘: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業餘愛好:寫詩,且寫得極好,三國第一。

關於曹操的長相,正史上沒說,有好事者根據史書上凡是品貌皆優人士(如劉備、諸葛亮、周瑜等)必然有所交代為由,倒推出曹操應該長得比較抱歉。而《三國演義》也說他長得比較對不起觀眾,如個子矮(身長七尺,約合現在的1.6米多一點)、眼睛小、胡子長等,總之,形象不佳。這樣的人如果生在尋常百姓家,恐怕連工作都難找,媳婦都難討。但那是小說為了醜化他而做的描寫,沒有得到官方確認,不好作數的。據2009年河南安陽發掘的曹操高陵墓顯示,長眠於地下的魏武帝已經被盜墓者從墓葬後室拖到了前室,甚至連臉部都被殘忍地砍去,即使用現代科技也無法複原他的廬山真麵目了。曹操的容貌從此成為曆史疑團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了。

正史雖然上沒說曹操的長相,野史中對他的相貌倒是有一句評價,說他“姿貌短小,而神明英發”。也就是說,曹操雖然個子不高,形象不敢恭維,但氣質絕對一流。事實上,曹操對自己的長相似乎也是不怎麼自信的。比如革命成功後,匈奴使者前來拜謁,曹操為樹立魏王在兄弟民族中的良好形象,特意派形象、氣質俱佳的崔琰客串一下領導,自己則站在旁邊充當侍衛。接見完畢,曹操派人詢問使者對魏王的感覺。還是這個使者識貨,他點評說:“那個冒牌貨(崔琰)雖然氣度不凡;然而,床(注:古時一種坐具)頭上拿刀的那個警衛員才是真英雄啊”。(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哎呀,原想耍點小聰明的,但曝光了就不好玩了。泱泱大國,誠信為本,沒想到堂堂魏王居然有自卑心理,而且帶頭使用假冒偽劣來忽悠觀眾,真沒意思。不光使者覺得沒意思,連曹操也覺得沒意思。所以,他在聽取了使者的意見反饋後,立即作出自己的反應——派人去追殺使者。曹操這麼做就不厚道了,人家使者說得在理,王者氣質豈是凡夫俗子所能模仿得出來的?

曹操的個人簡曆比較清楚,但還有些複雜的地方,比如他的家庭背景。

曹操的父親叫曹嵩,被漢桓帝時期的大紅人曹騰收為養子。曹騰是宦官,而且是個很能混的宦官。漢順帝即位後,他升為中常侍,後因策劃迎立漢桓帝有功,被封為費亭侯,升為皇後宮的主管(大長秋),朝會時位置僅在總理(三公)之下(加位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