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一個矛盾的民族,一麵憧憬天下大同,凡事講求和合性,一麵又相當在意等級分類。關於中國人的內心等級分類,前麵已經說過了,現在就說說它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
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前麵提到的,不是根據一個人的思維或者說思想來評價這個人,而是從這個人的位置來評價。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中國人非常善於判斷人,我們判斷出的結果又很有趣。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所謂的成功者或者是當權者,總是下意識地認為那人理智權威,說的話有道理;而我們看到一個窮酸的人講同樣的道理的時候,思維就變了,我們會鄙視唾棄那人,心想,你說這些什麼用啊?為了顯示你知道的多?那你為什麼沒有混成成功者呢?還不是一副沒出息的樣子……就這樣,我們把人們分好了類,然後區別對待。蘇秦是我國著名的縱橫家,曾掛六國相印。他也曾經有過淒慘的過去,沒人肯接受他的思想,蘇秦四處碰壁,不得重用。無奈之下,隻能回家。家人看到他落魄的樣子,都對他非常冷淡。他的妻子當時正在織布,看見丈夫回來了,連正眼都不看一眼。蘇秦的父母和嫂子也一樣,不但不給他做飯,甚至連話都不願意跟他講一句。
後來,蘇秦經過努力,終於成功了,當他以宰相的身份再次回到自己家的時候,家人的態度立馬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父母清宮除道,郊迎三十裏,妻子都不敢正眼看他,他的嫂子更是一副奴顏婢膝的樣子。
這個故事正是前麵所說現象的最好注解。同一個蘇秦,當他一無所成時,沒有人理會他,一旦他成了達官貴人,所有人都對他禮遇有加。我們平時不也是一樣嗎?對待乞丐和富人的態度總是不一樣,即使他們說了同樣的話,我們也肯定是對乞丐嗤之以鼻,而對貌似成功的人心生敬佩。所以,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無數個蘇秦,有的是發跡之前的,有的是發跡之後的。我們分辨的方式就是靠他們的外在,打扮成成功人士模樣的,我們自動認為他是發跡後的蘇秦,而打扮成乞丐模樣的我們則自動認為那是發跡之前的蘇秦。
那些糊塗的中國人,很容易屈從於別人,而把自己放在低位。又特別愛"裝",把自己搞得跟救世主一樣,十分可笑。細細說來,就是因為我們看人先看他的"標簽",如果別人的標簽比我們的更牛,那麼那人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成功人士,我們就會對那人另眼相看了。
其實對方很可能不過是在某一方麵比我們強罷了,但我們常常會認為他的每一個方麵都比我們強,轉而崇拜那人了。而一個標簽不如我們的人,則正好相反。這種情況在對待陌生群體時尤甚,比如對偶像,很多人以歌手為偶像,而當他的偶像在不擅長的領域發表觀點的時候,他們也會奉為圭臬,覺得不得了啊!完全失去了辨別能力。但是熟人之間,或者說同行之間,這種情況就有些不同了,他們總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厲害。這裏自然有想在群體裏凸顯自己的渴望和得到別人關注的強烈需求,但更多的是害怕被別人小看的心虛。
這就涉及我們文化中的另一個缺點了,那就是偶像崇拜情結特別嚴重。我們之所以會做出一個人在某一點上比我們強,就覺得那人整體都比我們強的原因,就是有強烈的偶像崇拜情結。有學者說,國人是情境化的,我們在希望來臨之際會把期望值放大到無限,這時候,對圓滿的追求就變成了對圓滿的崇拜。事實上,我們在跟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是這樣的,非常願意放大一件小事,別人的一個錯誤,我們可以在內心放大到無限,然後跟那人絕交。別人的一個優點,正是我們想要而不得的,同樣會被放大,這時候,我們就開始崇拜那人了。
崇拜是沒有理性可言的,所以,這時候的我們就失去了理智,不論那人做什麼我們都會支持,而且還認為他比我們更專業,甚至比所有人都專業,於是,一葉障目,看待那人的一切的時候都盲目了。但是,當有一天,那人突然做了一件違背我們賴以生存的信條的事情,我們就會崩潰了,覺得那人變了,不是原來的他了。其實呢,不過是我們隻接觸了那人的一麵,然後就把這一麵當做全部。在看到那人其他的方麵時,就認為那人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