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自我意識,凡事都靠別人評價的人是不會真正為別人而付出的。這時候,一旦看到有人不計回報地惠及了自己的利益,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那人比自己更加高尚。於是,崇拜,至少是看重就產生了。他們會自覺地認為,那人的人品比自己好,能力也比自己強,這就是荀彧的思維基礎。他正是看到了曹操肯為興複漢室出力,而自然地認為曹操是一個好人,是這個世界的救世主。他看不到這個過程中曹操對個人利益的追求。不過,我們也要認清,這個過程中往往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我們更喜歡把有權力或者有名氣,總之就是比我們更成功的人看成是救世主,而把那些地位低的人想象成虛偽的小人。
許攸則是另一種情況了。沒有自我意識的人絕對是短視的,他們做一切事情都有很強的目的性,是完全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如果這個過程中,他們恰巧幫助了別人,心裏就會不舒服,覺得別人占了自己的便宜,甚至有的就會在內心美化自己,以為自己是真的為了幫助他人,而忘了自己最初的目的不過是爭取自身的利益而已。這時候,他們就會給自己帶入一種強烈的恩人情懷,會自覺地認為別人該向自己感恩。許攸就是這樣,他入戲太深了,最終被自認為丟了麵子的許褚結果了。
所以,我們想要活得更輕鬆些,更明白些,就要看清楚這個問題,這世上本沒有救世主,別人不是,我們也不是。隻有明白了這點,我們才會更加理性。
3.造謠、傳謠又如何?
1768年,一個關於巫術的傳言起於江浙。故事很簡單,就是有人聽說隻要在石匠要砸的石頭上放一張紙,寫上自己痛恨的人的詳細信息,那麼,經過無數次敲打之後,那人的魂魄就會被抓走。本來這是民間迷信的一個小傳言,但是經過人們的傳播和誇大之後,竟成了全民恐慌。謠言經過無數人的流傳,最終變成了隻要剪掉一個人的辮子,然後加以施法,就能勾走那人的魂魄,不僅可以害人,還可以讓被害者失去意識,完全受人操控。這件事後來受到了乾隆的重視,於是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抓巫師的運動。這場運動差不多波及了整個大清帝國,讓無數無辜的人蒙冤,也耗費了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查明是謠傳也隻能不了了之。
從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人才是滋養謠言傳播的土壤。哪怕是一件小事,經過無數愚昧的人傳播,也會產生很大的破壞力。
要說中國人最喜歡的事情,那麼,造謠恐怕絕對是榜上有名的。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每天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謠言,可謂是一大景觀。而且,目前沒有任何的跡象表明這種現象會有所緩解。我們生活中經常能遇到這樣的事情,一個人隨便做了一件事,可能是那人平時不怎麼做的,或者是稍微有一點超出常理了。那麼,他身邊的人看到後就開始揣測了,想象出各種可能,然後加以篩選,最後,挑出自己最喜歡的那個,就當做了真相,四處傳播。至於真相到底如何或者說他們的行為給別人造成了多大的傷害,他們是不會考慮的,隻要自己舒服了,管別人幹什麼?
更是有些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故意去製造謠言詆毀別人。宋真宗時,有個大臣叫做王欽若,這個人不學無術,隻會逢迎聖意,卻也受到了皇上的寵信。當時,跟王欽若同朝的還有個叫做王旦的官員。
一天,兩人相遇,王旦就跟王欽若說,他覺得翰林學士李宗諤很有能力,想要推薦給皇上,讓他做參知政事。王欽若聽了之後表現得很激動,跟王旦說我覺得你應該明天就把他推薦給皇上。
李宗諤家裏很窮,俸祿不足以支付日常的費用,所以經常去外麵借錢。他就曾跟王旦借過一千貫。這不是什麼醜事,大家都知道,自然,王欽若也是知道的。王欽若跟王旦聊完之後就跑到了皇上那裏,跟皇上說,李宗諤欠了王旦的錢還不上,王旦就想推薦李宗諤當參知政事,這樣根據朝廷慣例,李宗諤能得到三千貫的賞錢,就可以還給王旦了……皇上聽了之後很生氣,覺得這些人拿朝廷大事當兒戲,於是,第二天王旦舉薦李宗諤的時候,被皇上拒絕了。曆史上還發生過許多比這個更加惡劣的故事。這說明了一件事,我們對謠言的製造與傳播,缺乏有約束力的管理機製。所以才有那麼多人熱衷於造謠和傳謠。想想看,如果人們談謠色變,造謠者怎能得到應得的懲處,或者,人們都對造謠者加以鄙視,還會有那麼多謠言嗎?我們身邊常有很多人像王欽若一樣編造謠言,而更多的人是不管從哪裏聽來的話,都不加分辨,拿來就用,而且通常還會添油加醋,附會上一些對自己有利的臆想。然後信誓旦旦地到處宣揚,極盡描述之能事,連細節都說得清清楚楚,就好像親眼看見了一樣。於是,本來沒有的事情發生了,本來的小事變成大事了,真事變成假事了,好事變成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