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罪名先行,證據後找
中國人是情境化的,講求"見人說人話,見鬼講鬼語"。這種情境化的思維決定了中國人缺少客觀看待問題的習慣,總是有太多的因素幹擾他們思考事情,他們容易把事情混為一談。所以也總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讓人感覺很奇怪,這其中,對待人的態度就很有意思。當然,前提是你不是那個被他們如此對待的人。
中國人看問題很單一,這種單一不是簡化了看問題的單一,而是不懂得思辨式看問題的單一。就拿如何對人來說,他們總是先給人貼一個標簽,然後按照自己所定的標簽去尋找證據,隻要能沾上一點邊的,就像自己的能力被證明了一般,四處宣揚自己看人的技術已是百步穿楊,誰也躲不過自己的一雙火眼金睛。奇怪的是大家都不覺得有什麼,反而認為這很正常,看來不正常的是我們的社會。
就像我們說李逵率性而活,雖然他對待生命也很率性,喜好殺戮,凶狠殘暴,但我們仍舊覺得他率性。李逵重兄弟情,在他的心裏,隻有兄弟情才最重要,至於親情和愛情都處在其次,尤其是愛情,更為他所鄙視。李逵天生瞧不起女人,更瞧不起跟女人膩在一起的男人。
梁山座次排完,宋江帶著小弟去了一趟東京。宋江的目的很簡單,借著賞燈的名目去見李師師,想通過她的關係走走皇帝的後門,以圖招安。
跟李師師的會麵,宋江表現得很猥瑣,而這猥瑣都被李逵看在了眼裏,當然更是恨在了心裏。他突然覺得自己老大很不地道,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竟然還好這口。可是宋江畢竟是他老大,於是雖然有氣,李逵也忍了下來。不過心裏依然不舒服。
等到李逵回梁山的時候,路過一個莊園,莊主叫做劉太公,劉太公家遇到了一點事情,女兒被人搶走了,據說搶走他女兒的正是梁山的宋江。按常理來說,如果李逵聽到有人侮辱了他大哥的名譽,肯定會暴跳如雷,將劉太公暴打一頓。但是,這次李逵竟然信了,原因很簡單,在東京的時候,宋江的表現讓他心存懷疑,既然宋江能找上李師師,那也就可能搶了人家女兒。於是李逵狂奔回梁山,砍倒了杏黃大旗……這就是典型的先定標簽再找證據了。了解宋江的人都應該知道,宋江不近女色,義薄雲天,絕對不會去強搶民女的,李逵就更不會相信他會幹出這種事。但是,有了東京那一次,李逵認定了宋江"口是心非,不是好人",是一個好色之徒,正想驗證這個看法呢,就出了這件事,那麼,他自然是要拿來當證據了。
這就是我們,不懂得換位思考,總是按照自己的觀點來看待事物,看到一樣東西或者一個人,總是先給人家一個判斷,然後再去尋找符合這種判斷的證據,而不是根據那人平時的表現來定義他。所以,才有了李逵這樣,根據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推翻了之前對宋江的印象。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他心裏,這件事是最醜惡的,所以,這種醜惡戰勝了之前的所有設定。
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雷鋒曾是全民的偶像、公眾的榜樣,隨著改革開放帶給人們的衝擊,曾有一段時間雷鋒精神成了笑話。有人做了好事,真的不敢留名了,因為人家會笑話你傻,不然就是懷疑你的動機了。
你做了好事,他們給你貼上一個名為"虛偽"的標簽,認為你學雷鋒就是想要得到別人的讚揚,你愛慕虛榮,想為自己博得好名聲。要是有一天你做了好事,不僅留了名,還不推辭表揚的話,他們就更是找到證據了--看,他果然愛慕虛榮吧。
他們不相信,做好事真的是因為一顆善良的心。在他們的眼裏,凡是做好事都是跟雷鋒學的,既然是跟人家學,就肯定有目的,有目的就不純潔了。這,就是他們的思維方式。
再看看現在,有人為慈善事業做貢獻,很多人都在嚼舌根,說:"他不過是為了博得一個好名聲罷了。"等過幾天,網絡報紙到處都是這人的消息,他們就更確信自己的結論了,佐證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