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謠言裏的中國(1)(3 / 3)

分析一下荀彧的整個思想過程,我們就可以發現,他從開始就沒有看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曹操打著興複的漢室的口號不一定就是要興複漢室的,如果他想要自立為王,也肯定會選擇這條路,因為這能讓他得到最大的支持。荀彧沒有看到這一點,他覺得,一個惠及了別人利益的人,就一定是一個肯為別人著想的人。他不知道,很多時候,人和人的利益是綁在一起的,惠及別人的利益不過是一個巧合罷了。但荀彧把這個巧合放大了,所以他才覺得曹操是心向漢室,胸懷天下的。當有一天他發現真相之後,後悔已經來不及了,也正因為此,他才會抑鬱而終。

這就是我們的典型思維。有人幫我們做了一點點事情,我們就自然認為那人是我們的救星了,完全不去想這是否是那人有意為之。當然,這裏不是說要把別人的幫助當做理所當然,生活中,感恩的心還是要有的,但不能把這感恩轉化為崇拜和盲目。而且,我們爭取自己的利益的同時也有可能惠及了別人的利益。這時候,我們也要清醒理智,要知道自己最初的目的不過是為了自己,隻是恰巧幫了別人而已,那人感恩,是情分,不感恩是本分。不要用這種事情去"綁架"別人,太拿自己當回事,以一種恩人的姿態出現在別人麵前。

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也是不容易的。至少,生活中把自己太當回事的大有人在。

還是說一個三國時候的故事吧。大家都應該知道官渡之戰。在那場戰爭中,曹操以少勝多,仗打得很是漂亮,當然,這跟他的對手太過愚蠢有關,不過曹操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

在官渡之戰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那就是給曹操提供情報的許攸。許攸是曹操的老鄉,原來在袁紹的手下做事。不過他看出了袁紹不能成大事,而曹操則相對好很多。於是他看準了時機,在曹操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來到了曹操身邊,並給曹操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消息,那就是袁紹那邊負責看守糧草的將領是個廢物,愛喝酒,一喝完酒還喜歡鬧事,更重要的是,那邊的士兵很少。得到這個消息後,曹操大喜過望,馬上派人奇襲烏巢,也就是袁紹方麵糧草的所在地,曹操的兵士打敗了烏巢守軍,燒掉了烏巢的所有糧草。斷了袁紹的供給,就這樣,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在官渡之戰中,許攸確實是有功的,但他也不是純粹地為了幫助曹操,而是為了自己能夠尋找到更好的飯碗。許攸肯定早就知道烏巢的情況,也早就明白用這招能夠打敗袁紹,不過他一直在等待最好的時機而已。曹操將要絕望的時候,絕對是最好的時機。可是,在以後的日子裏,許攸卻總是以一種救世主的身份邀功。不但對曹操不敬,把官渡之戰的勝利囊括在自己的名下,還經常侮辱曹操手下的將領。最終,他被憤怒的許褚殺死了。

許攸就是前麵所說的第二種人,一旦自己對別人有了一點點所謂的恩惠,哪怕那恩惠不是純粹為了幫助別人,就開始飄飄然了,以恩人自居,總是一副救世主的模樣,大搖大擺裝模作樣,結果吃到了苦果。現實中,像前麵所說的兩種人是更多的。不是自然地把別人當成救世主,就是把自己當成救世主。其實,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本書總是提及的一個問題--國人沒有自我意識。沒有自我意識就會依靠別人的評價而活著,在意別人的看法,自己又沒有精神體驗,所以,我們雖然總是看重別人的評價,但又缺少換位思考的意識。於是,矛盾就產生了,我們總是看重別人,但那看重的方式卻是用自己的內心去解讀別人的內心。我們看到別人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在自己的內心尋找答案,而不是放到那人所處的環境當中去分析。所以,也就有了上麵的現象。現在我們具體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