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醜陋的競爭(2)(1 / 3)

所以,這個社會中,人們都是虛偽的,他們總是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隱藏起來,然後讓你去猜測,即使你猜對了,他們也要假裝不是這樣,推脫幾次,然後勉強接受,再擺出一副不好意思的樣子,好像在說,你看,不是我想要,是你硬給我的。他們覺得這樣就不虛偽了,就坦蕩了,就是君子了。卻不知,這才是一個正常人所不齒的,把這種行為當做社會準則的民族,注定是一個虛偽的民族。產生這樣的民族的文化,也注定是一種落後的文化。所幸,我們的文化沒有墮落至此。

道德、效率都被這種無用的程序消耗了。

3.病態的競爭

市場競爭比什麼?質量?功能?價格?宣傳?兩個企業要競爭,以上這些都必不可少。不過,在中國,市場競爭還有一樣要比,那就是"毀"人能力:我的產品固然有諸多好處,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產品有哪些地方是不好的。結果就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在"敵人"身上,不僅忙著提升自己產品的競爭力,競爭對手有什麼我也要有什麼,又要忙著"毀"人不倦。本該是跟客戶的博弈,變成了跟對手打,這邊打得激烈,那邊的市場早讓別人搶了去。

中國人口眾多而機會又少,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身邊充滿了競爭。如果仔細觀察一下中國人的競爭,就會發現這裏存在一種畸形的競爭。這種競爭好像沒有人照章辦事,按套路出牌,往往都是直奔"下三路",盡是些不入流的手段。

曆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皇帝,叫做石敬瑭,他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他能力強,而是因為他不要臉。石敬瑭是後唐的大將,不過他狼子野心,一直想要當皇帝,這點被當時的皇帝李從珂看出來了,於是,二人開始了競爭。這場鬥爭自然是從沒有硝煙的智鬥開始的,不過一直沒有結果,李從珂忍不住了,就派兵去攻打石敬瑭。石敬瑭雖然野心勃勃,無奈實力跟不上野心,隻好去求外援--當時實力很強勁的契丹。

石敬瑭是很有誠意的,誠懇得都有些讓人看不下去了。他跟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說,自己想做他的兒子,並把燕雲十六州都奉獻給契丹。契丹這邊聽了自然很滿意,於是出兵幫石敬瑭打了一場勝仗,並封他為晉的皇帝。

之後,石敬瑭就以兒皇帝自稱,而尊稱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從那以後,兒皇帝這個外號就流傳了下來,始終陪伴石敬瑭出現在後世的史書中。一個人為了在競爭中得到勝利可以不知廉恥到這種程度,讓人歎為觀止!

而且,這種畸形競爭不光手段很詭異,選擇競爭對手的標準也很奇怪。中國人判定自己的競爭對手經常是很隨意的,有時候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就會招致他們的敵意,有時候你還一頭霧水呢,他和你的競爭就開始了。中國人的脆弱、敏感,永遠缺少安全感,不是危機意識,而是一種近乎病態的神經過敏。所以,才會覺得身邊總是充滿了敵人,必須也學習對付敵人的手段。

所以,競爭本身就開始得莫名其妙,那麼我們學會了一些跟競爭本身無關的競爭手段也就不足為奇了。就像當初項羽想要打敗劉邦一樣,不是想辦法在戰場上分個勝負,而是用劉邦的父親來威脅劉邦,說你出來,不出來我就把你老爹煮了喝湯。但是項羽沒想到自己碰到了一個真流氓,劉邦竟然說,你煮吧,煮熟了也分我一碗哈……我們經常會給自己一個不存在的競爭對手,然後臆想自己將那人打倒,以顯示自己的能量。戰勝不存在的對手也是我們顯示自己的一種方式,就像我們常看到,當一個人要表現自己多麼勇敢的時候,不是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而是說起某個懦弱的人,仿佛這樣自己就變得勇敢了。多奇怪,用毫不相幹的人或事來證明自己,但更奇怪的是,這種手法居然還真的會奏效。

中國人總是如此的糊塗,以至於他們從來看不到問題的關鍵。他們總是把自己放到各種各樣的關係中去考量。這,正是上麵的現象的心理基礎。他們在心底把自己和自己的競爭對手放在一個小圈子裏,然後認為打敗對手的不用比他強,隻要把他搞臭就可以了。

當然,這種心理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懦弱或者說不思進取。強者是要靠自己的雙手跟人競爭的,他們的目的就是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強。而弱者呢?他們競爭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更多是為了取得生存空間。所以,他們隻需要把對方搞垮就行了,至於對方服不服,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得如何,他們是不去計較的。試想,對一個真正有原則的人來說,靠別人的失敗取得勝利是一件多麼恥辱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