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醜陋的競爭(2)(3 / 3)

現在,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這幾點。第一點,保守,這個說法經常被提到,本書中也曾提及了幾次,最主要的表現就是碰到事情的時候找曆史,或者找經驗。他們拒絕一切新鮮事物,現在好像有所改觀。很多年輕人都把自己搞得很新潮,把異於他人標榜為個性,但是深究一下還是能發現問題的。由於長時間的保守,我們已經喪失了感知新事物的能力,或者說已經沒有了辨別新事物的能力。所以,追求個性的人總是難掩他們的淺薄。這是沒有深厚的積澱產生新變化而專門去求異的一種具體體現。

第二點,封建的倫理體係,個人認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最大問題。本書很多章節都在描述封建倫理體係的思維方式,對具體行為或者傳播方式很少提及。這裏就簡單分析一下。中國人是重親情的,其實重親情也沒什麼不好,但是如果考量一切都依靠自然倫理就有問題了。比如幫親還是幫理的問題,凡事涉及親人的時候,我們總是感性的。人們總是關注著貪官的家屬,說他們不能按製度辦事,朝中有人心中不慌,希望官員能夠做到大義滅親、不給自己的親人開綠燈。但是同時呢,人們又都是以親情的遠近來考量別人在我們心中的地位。人們看不到這兩者是相通的,總要把責任推給製度。其實是文化出了問題,若覺得親情大於原則,做出那些選擇也就不難想象了,現在沒做不過是因為沒有處在那個位置,沒有機會罷了。一旦有了機會,恐怕每個人都會給自己的親人開綠燈。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利用私人關係在私企為朋友或者家人謀求了一個職位,你當了公務員後,就會讓你的朋友或家人加塞;你升職後,就會為他們大開方便之門;你掌權後就會幫他們謀私利,這是一個邏輯體係。若全社會都奉行這種邏輯體係,製度是無法約束的,或許就要靠改變文化來杜絕這個問題了。

第三點,沒有創造力,中國人的創造力是極其匱乏的,因為他們總是給自己設限,自己為自己劃圈子。人們碰到異見者的時候總是先劃清界限,然後討伐;聽到異議,也總是先把自己跟異議隔絕開,然後站得遠遠地批判。這樣的環境隻會導致人們對有差異的事物有一種近乎變態的恐懼。於是,墨守成規成了這個社會的成熟標誌,這樣,沒有創造力也就很正常了,連想法都被束縛住了,更何況去做呢。

第四點,祖先崇拜是按照倫理體係來定義自我的,這時候,時間就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中國人判定一個人是否有資格評論或者去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是先看資曆而不是具體的能力。就比如,一個年輕人說自己做出了某些成績,說自己的研究出了什麼成果,不會有人在意的。他們不會重視你此刻拿出了什麼成就,他們隻看你以前做了什麼。就像現在的出版界,有些出版社選擇作品的標準就是你這個作者有沒有名氣,沒名氣的或者是以前沒出過書的,他們是很難接受你的稿子的。這種人的行為就是嚴重的短視,他們隻按照時間維度來思考問題,他們不相信一個新人能夠做出成績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那麼喜歡老人的言論。中國人似乎就是這樣,在他們眼裏,不管一個人年輕時多笨,一輩子都沒有改變過,老了就一下子有了超人的智慧。

第五點,群體屬性。這是祖先崇拜人群的最典型特點,他們總是要把自己放到一個群體中去才會安心,就像沒了組織便活不下去一樣。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在高校也好,還是在社會上,總能聽見兩個字--老鄉,如果兩個人是老鄉,那麼他們的距離就會瞬間拉近,好像一下子成了多年的老朋友了似的。而他們未必誌同道合能玩到一塊去,但他們通常對彼此都有一定的容忍,超過對身邊的其他陌生人。尤其是你說了他的那個地域的人的壞話的時候,他們還會非常激動,跟你爭論,甚至不惜動手。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祖先崇拜就是為了家族的和諧,如果在原始社會,這的確是有一定作用的,因為種群擴大了,那麼生存機會也就更多了。但是這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很難產生個體意識,或者說自由意誌。這點在原始社會可能沒什麼影響,但是對於現在的社會來說,絕對是跟不上時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