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醜陋的競爭(2)(2 / 3)

但是我們不這麼認為,我們向來是以結果為導向的。也就是我們隻注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關於這一點,前文已經討論過,這裏就不特別說明了。總之,我們的很多同胞非常懦弱,從來不敢和別人硬碰硬,總是采取躲閃的方式,在背後下手。而他們下手的方式往往與競爭的內容無關,不是故意詆毀別人就是散布謠言。總之,他們就是靠別人的失敗來定義自己的成功。因為他們必須要在這樣的情景下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這是沒有自我的人群的悲哀。這樣的悲哀,是全民的悲哀。

4.父子鬧革命?

中國人是有很深的祖先崇拜情結的。在我們的文化中,關於祖先的東西是最多的,我們的祖先崇拜情結也是最重的,越是老的就越是好的,越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祖先的東西總是優於我們自己的創造。我們總是抱著那些古老的東西在臆想,想象自己站在世界的頂端,卻不知這正是我們落後的原因。

伯夷和叔齊是我國曆史上兩個著名的人物,很多人都對他們敬佩有加,佩服他們的骨氣,寧可餓死也不食周粟。在我看來,不過是一對愚兄愚弟而已。

伯夷和叔齊是兄弟倆,他們都是孤竹君的兒子。據傳說,他們的父親臨死的時候指定弟弟叔齊為自己的繼承人,可是,關鍵時刻叔齊不幹了,堅決認為應該由自己的大哥伯夷來繼承,結果伯夷也不願意坐這個位子,於是,兩個人一起離開了自己的屬國,跑到周去生活了。

當時,商紂王統治無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周起兵伐紂,要取而代之。這件事被伯夷和叔齊兄弟兩個知道了,他們大駭,覺得這事有違常理,臣下怎麼能討伐王上呢?那可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啊,老祖宗的規矩是君為臣綱啊。

於是,兄弟兩個堵在了武王行軍的路上,拉住武王的馬,要求他住手。武王當然不會聽著兩個人胡說,成功滅掉了紂王,成立了周王朝。伯夷和叔齊對此很是痛心,他們覺得武王這麼做是違背倫常的,所以堅決抵製周朝,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最終兄弟兩個餓死在了首陽山上。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帶有祖先崇拜意味的故事了。朝代的更迭有時與進步無關,不過是換了個領導班子而已,但是周取代商卻是有些進步意義的。周朝的統治在政治、經濟和文化製度等方麵,相對商都有所發展,所以,伯夷和叔齊的做法就是在阻礙曆史進步了。他們隻看重自己的觀念,覺得一切都應該按照古人指定好的來行事,最終走向了曆史的反麵,也因自己的堅持而丟了性命。不過,他們肯定認為自己是偉大的,現在很多人也同樣覺得他們是偉大的,因為他們的氣節。隻是,這樣的氣節把紂王統治下的百姓置於何處,這些困苦的人們是支持武王伐紂呢,還是願意繼續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呢?但是"有氣節"的人是不想這個的,他們隻想著自己老祖宗的規矩,至於這規矩是錯是對,他們是從來不加考慮的,這種人,就是標準的糊塗蛋了。

當然,上麵所說不過是祖先崇拜問題的一個側麵,事實上,祖先崇拜還有很多的問題。

首先,祖先崇拜的人是保守的,他們總是拒絕改變,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有保守的、拒絕改變的一麵。其次,祖先崇拜是建立在倫理體係之上的,是單向性的,隻有自上而下的壓迫,很少有自下而上的反抗,我們習慣了逆來順受,當壓迫到了極限,就產生了反抗,而後反抗勢力又成為了壓迫,於是有了新一輪的逆來順受。這是已經被曆史證明了的。第三,祖先崇拜的人沒有創造力,其實這點跟保守是相通的,因為拒絕改變,對新事物抱有觀察戒備心理,所以創造力匱乏也就很正常了。第四,祖先崇拜的人更喜歡時間維度,他們總是把自己的希望建立在未來之上,在他們的眼裏,奮鬥是沒有意義的,他們隻需要等待就可以了,隻要等到了那個時刻,那麼,他就一切都有了,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結果公平。第五,祖先崇拜的人都有群體屬性,看看中國人就能明白,他們總是到處貼標簽找組織,什麼老鄉、同宗等不一而足,很多根本沒有任何瓜葛的關係他們都能聯係上,然後結成團體,似乎隻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