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醜陋的競爭(1)(1 / 3)

1.抱怨者最容易被拉入黑名單

中國人很矛盾,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有很強的分辨力,卻又總是辦些糊塗事。我們總是以交朋友為樂,也以朋友多為傲,卻又總是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朋友。這種情況表現在生活當中就是分不清好壞,你跟他實話實說,指出他的缺點的時候,他會覺得你是在害他,而你跟他說假話的時候他卻很高興,即使知道你在騙他也會感到高興。而且,當你指出他的錯誤之處對他產生了危害,他意識到那是自己的毛病之後,往往也還是不願意承認,甚至都不感謝一聲,這裏自然有愛麵子的因素在,但更多是因為糊塗。

漢宣帝將霍光一家滿門抄斬之後,大肆慶祝了一番,封賞了很多參與揭發霍家罪行的人。但是,卻把最早對霍家起疑的徐福漏掉了。朝中的其他大臣看不下去,就在給漢宣帝的奏折中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個人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家的煙囪是直的,而煙囪的旁邊還堆著很多柴草,這個人就跟朋友說,你們家這種布局不合理,應該把煙囪改成彎的,然後把旁邊的柴草移開,否則的話,是很容易引起火災的。可是,主人聽了不但不感謝那人,還覺得這個人烏鴉嘴,於是,他也沒有按照對方說的去做。

果然,沒過多久,那家就著火了,鄰居們看到之後,都跑來救火,在大家的幫助下,火終於被撲滅了。雖然受了點損失,但也無大礙。這人對鄰居們非常感謝,就把大家請到家裏吃飯。可是,卻沒有請那個建議他改煙囪的朋友。於是,就有人說了:"你應該把那個朋友請來啊,如果當初按照他說的去做的話,那麼,不就沒有今天的大火了嗎?"主人聽了之後,才恍然大悟,趕緊把自己的朋友請來了。

這是發生在幾千年前的事情了。不過故事中的模式卻依然沒有改變,我們還是那個樣子,不知好歹,當別人好言相勸的時候,我們不但不覺得他是在幫我們,反而覺得他是在害自己,而當他的預言實現了的時候,早把他當初的勸告忘到爪哇國去了。

當然,我們之所以這樣也是有原因的,原因還是在我們的文化當中,我們的文化中是沒有個體意識的,這一點本書幾乎每節都會說到。不過不要小看這幾個字,它的表現是多方麵的,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其衍生出來的下意識的思維就是我們總做蠢事的最根本原因。

沒有個體意識,就不會產生尊重人的想法,因為我們認為人就應該是一樣的,單獨的時候,希望別人跟自己趨同,碰到群體的時候,自己應該跟群體趨同。所以,我們既沒有自我人格的概念,也不存在他人人格的概念。因此,我們不懂得愛護自己,也不懂得尊重別人。我們唯一能體驗到的就是自我感覺,當別人的感覺跟我們出現了差異的時候,我們總是下意識地覺得自己正確,而別人錯了。而涉及具體事情的時候,就會產生分歧,我們是無法消除分歧的,最後隻能是自說自話,因為我們覺得跟一個個體趨同就說明自己不如那人。這時候,下意識不聽別人的意見或者是把別人當做沒安好心也就不難理解了。

因此,才會有上麵的那個故事,才會有我們的不知好歹。不過這種意識的影響還不僅如此,我們不僅分辨不出別人的好賴,自己也經常做些不著調的事,給人一種不知道好賴的形象。前麵說了,我們都是趨同的,但是趨同的時候往往都是喜歡個體向群體趨同,而不是個體向個體趨同。這就是一種集體意識了,由於這種集體意識,我們總是願意把自己的苦楚放在別人麵前,博取同情,以獲得認可和憐憫了。於是,就有一個很好玩的現象,中國人從來"不會"聊天:兩個中國人聊天,他們總是各自講著自己的事情,發著自己的牢騷。我們覺得自己感興趣的別人也肯定會感興趣,卻不知道,沒人會在意對方。

中國人就是這樣,整天都在抱怨,抱怨自己受了哪些不公,或者是在吹噓,吹噓自己做了哪些能引以為傲的事情。在他們的說話內容中,永遠都是自己的生活瑣事,好像他們的生活就隻有這些"樂趣"似的。而且,他們還下意識地以為,別人會對這些話題感興趣,必須要很認真地聽他們嘮叨、抱怨才對,如果你對此表示不滿,那麼,你肯定就會被他們"拉入黑名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