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裏有一個故事。王玉輝是一個老秀才,沉醉於傳統文化的他崇尚封建禮教的一切陳腐觀念。他得知自己的三女兒死了丈夫,想要尋死殉葬,不但沒有加以任何阻攔,還表示了支持。他找來了自己的老婆,讓她和女兒道別。當他女兒餓死之後,他不但不悲痛,反而仰天大笑,說女兒死得好,這一死遵循了古訓,堪稱剛烈,是他的好女兒。
我們不排除作者在創作這個故事的時候有一定的誇張成分在裏麵,但是如果翻閱史書就會明白,這個故事絕對是有著現實基礎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能在我們的文化中流傳就是明證。這也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我們所謂的個人的道德是做給別人看的。
在中國人的思維裏,他們總是按照嚴格的道德標準來要求別人,而且他們不光覺得道德好的人做事一定對,而且還覺得一個常做正確的事情的人道德也一定好。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比如說他們崇拜某一個人了,或者是喜歡某一個公眾人物了,那麼那個人同時也會成為他們心中的道德模範。一旦有一天,他們發現那個人好像道德上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們的精神支柱就崩塌了,於是到處去宣揚自己受到的傷害。他們會痛心疾首地跟別人說,自己以前怎麼怎麼喜歡某個公眾人物,怎麼樣以他為偶像,怎麼樣地支持他,甚至為他跟別人發生衝突,可是呢,這個人竟然如此不爭氣,居然是個壞蛋,至少不是個完美的好人。他們會跟別人說自己的感情受到了多少傷害,自己被人騙了,現在心很痛,世界觀也受到了挑戰,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複過來。有的甚至直接就不再相信同類事情和同類人了。他們好像忘了一件事情,當初自己喜歡那個人是因為他唱歌好、演技好、樣貌好或者比較幽默,並不是因為那個人的道德好才會喜歡上他,但他們還是會說那個人善於偽裝,在情感上欺騙了自己。這就是中國人,總喜歡給別人貼標簽,不但不征得當事人同意,還要四處宣揚,當有一天發現他們給那人貼的標簽跟那人根本就不符合的時候,也不反思自己的一相情願,而是覺得那人騙了自己。讓人很是無奈。
所以,想要讓一個中國人認同你,隻要讓對方覺得你道德好就可以了。你可以經常請他們吃飯,他們就會覺得你這個人講義氣,夠朋友,是個好人。然後呢,就跟你推心置腹了。如果你想讓一個中國人討厭你,也可以從道德上下手,你隻要在背後說他們兩句壞話就可以了。保他能恨你一輩子。
這些中國人的頭腦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到是非不分,道理不明。但同時又是那麼的自信,自信到令人發指。所以,跟這種中國人打交道的時候一定要小心,因為你不夠小心的話,就會被他們的"道德大棒"給打倒,讓你永世不得翻身。
2.奇妙無窮的"變臉術"
有些中國人很虛偽,虛偽得讓人難以忍受。可身在其中者還渾然不覺,自得其樂,覺得自己那是成熟,會做人。其實不過是善於說謊罷了,這些人把謊言說得好,當做成熟的標誌。
我們的同胞,總是講究和合性,在公眾場合,人們總是想得到認同。這也就注定了人們善於隱藏自己,尤其是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總是不願表露真實的自己,表麵上認同別人,背後裏詆毀人家,好像每個人天生就是一個川劇藝術家一樣,變臉造詣極深。
赤壁之戰的時候,周瑜和諸葛亮是聯盟關係,他們一起對抗曹操。既然是聯盟,自然要在一起做事。而在這做事的過程中,諸葛亮表現出了更強的能力和更高的智慧。對此,周瑜是持讚賞態度的,總是在諸葛亮的麵前對他誇讚有加。然而,一旦諸葛亮不在,周瑜就開始跟別人謀劃著要害他了。周瑜並沒為此感到任何道德上的壓力,反而覺得這正是自己的智慧,不過他最終還是因為不夠聰明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同時,在《水滸》中也有同樣的記載。大家都知道,《水滸》中最大的惡人就是高俅。很多梁山好漢都是被他逼迫轉而落草的,可以說,梁山好漢對他絕對是恨之入骨的。可是,當高俅被抓上梁山之後,卻受到了禮遇。這其中確實有宋江他們被迫的因素,但是,其虛偽之處也是隨時可見的。我相信,宋江在高俅麵前時非常客氣,背後肯定會痛罵高俅。同樣,宋江也不會覺得自己這樣做有什麼問題,反而會給自己安一個"會做事"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