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脫敏是中國人的必修課(1)(1 / 3)

1.一切皆能歸於人品

中國人往往給人以社會公德意識不強的印象,但是個人道德多少還是有的,不過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道德都隻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裏,出了這個圈子,道德就不存在了。這就是傳統倫理體係的害處,但是我們好像從來沒有發現這一點對我們產生的危害。

在我們的社會裏,人們最在意的就是道德。很多人從來都不懂得什麼是道德,卻總是拿道德來評價一個人、一件事。這個民族的個體的邏輯是那麼的混亂,以至於他們看任何事情都看不到真正的關鍵點,甚至他們都看不到沒有邏輯的害處。他們隻用經驗看待問題,但從來都不去尋找經驗所給人帶來的真正啟示,他們隻是把經驗當做一種參考,指導自己的未來。所以,也可以說這些人是沒有未來的,因為他們的未來是建立在過去之上的,是前後顛倒的。

正是這種顛倒的思維,才導致了人們的行為錯亂。在中國,評價一個人的唯一標準就是道德,隻要這個人的道德不過關,那麼他不管做什麼事,都是錯的。如果道德過關了,那麼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對的。這種思維的直接結果,就是我們民族中的每個個體都會瘋狂地追求道德。但我們追求的所謂道德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修養,而是為了掌握話語權。於是,這時候就會出現很多超出常規的,甚至是有些變態的人和事了。

漢朝是沒有科舉製度的,那時候普通人想要發達的唯一方式就是"舉孝廉",所謂孝廉主要就是看一個人的品格,一個普通人隻有被舉薦為孝廉之後,才有可能成為官府的一員。於是造就了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根據古代的規定,父母去世之後,子女是要守孝的,守孝時間一般都是三年,在這三年內,守孝者不能有任何的娛樂活動,即使是夫妻之間正常的兩性關係也是要禁止的。如果守孝這種事情做得好,就會被人稱道,也就有了被舉薦為孝廉的機會。於是,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那時,人們爭著比孝心,尤其是很多人在父母活著的時候都沒有盡孝,反而在父母死後大操大辦,顯示自己的品德有多麼高尚,關於這一點好像現在也有遺存,南方的很多地方好像還保有人死後大操大辦的風俗,而那裏活著的老人卻未見得到有多麼好的待遇。我們繼續說故事,漢朝時有個讀書人,為了顯示自己對父母的留戀,在老人去世後,向外界宣揚,自己要守十年的孝。這在當時絕對是一件足以引起轟動的事情了,當然,放到現在更能引起轟動。不過讓人們真正吃驚的是另一件事:十年後,這個讀書人從父母的墳地回來後,身後還跟了一大幫孩子,那是他這十年守孝的成果……這是一個充滿諷刺意味的故事,能說明很多問題。它說明了我們的個人品格,也就是人品更多時候是功利性質的,不是為了個人的修養,而是為了給自己樹一個人品好的形象,以謀求更多的話語空間。這種功利性的品質觀念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沒有人品,卻都願意用人品來說事,背後真正的目的是話語權。

這種思維就導致了我們邏輯上的錯亂。就像前麵說的一樣,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一旦認定了一個人是壞人,那麼不管那個人做什麼事都是錯的了。而證明這個人犯錯的方式,就是"不講道理"--不說這件事你到底錯在了哪裏,而隻是說你是個壞人,所以你就是錯的。即使那人做的事情跟道德、跟人品無關也肯定會被冠以這樣的標簽。因此,我們的社會中不管爭論什麼,最終都要指向道德,都會變成證明彼此的道德不過關,而不是對方的道理講不通。所以,我們可以說,國人不講道理,很多時候是因為講不清道理。

以上就是國人慣常的思維,我們總是能把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到隻看個人道德就可以了。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成就也是如此,通常隻要這個人厚道就可以了,不需要有什麼能力,也不需要有什麼魄力,我們認定的就是道德一點。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思維模式簡單,看不到事情的複雜性,所以,索性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為一點。這樣就省了很多力氣了,至於對不對是不用考慮的,因為那已經超出我們的思維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