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烏合之眾(3)(1 / 2)

世界是公平的,時間會讓一切變得公平,小圈子的穩定必將被真正的公正和理性所取代,若始終以這種姿態麵對自己的錯誤,早晚會被拋棄。但最可怕的現象,是我們每個人都這樣。這不光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悲哀,更是這個民族的悲哀。但願這個悲哀在不久之後能夠不複存在,隻有懂得認錯的民族才是能夠糾錯的民族,隻有具有糾錯能力的民族才能更好地發展。否則沿著錯誤的道路一直下去,隻會錯得更多,最後走到無路可走的時候,哭都來不及了。倒不如在開始就大方地承認,改正之後就不會再挨罵了。

4.既喜歡結圈子,又喜歡窩裏鬥

中國人的群體屬性是最強的,他們最願意結圈子,可是他們又最不懂得合作,總是喜歡窩裏鬥。就像柏楊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單個是條龍,但是幾個聯合之後就變成蟲了,沒能耐了。

大家都應該知道曹植,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才子,七步成詩,才華橫溢。曹植是曹操的三兒子,也是曹操最喜歡的一個兒子,曹操甚至曾經想過死後要把自己的家業都交給他,這自然就讓曹操的大兒子曹丕心中不爽了。於是,曹丕和曹植展開了一係列的爭鬥,最後,曹丕贏了,接替了曹操的位置。於是,他上位後的第一個動作不是改革,而是找來了曹植,對曹植說:你以前經常在老父親的麵前逞能,顯示你的才華,可我覺得你是裝的,如果你真的有才華,那麼就在我麵前作一首詩,我給你走七步的時間,你若作出來了,我放了你,作不出來就證明你虛有其表,我就殺了你。

於是,就有了後來的那首著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作完了這首詩後,他老母親出來了,幫曹植說了話,而曹丕也頗受感動,於是就順坡下驢,放了自己的弟弟。

這就是窩裏鬥的一個典型案例,曹丕對待自己的親人比對待外人更狠。可是,有人會問了,為什麼呢?我們是一個講究親情、講究團結的民族啊,怎麼還會熱衷於窩裏鬥呢,那不是矛盾嗎?

關於這一點,看似矛盾,其實是有其內在的邏輯的。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是有很強的群體屬性的,也就是愛找圈子,這種思維的基礎是沒有自我。因為他們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得到別人的評價,以感受自己的存在,所以,圈子在他們的心裏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都會為了不違背圈子的價值取向而放棄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另一點,他們找圈子僅是為了感受自己的存在,而不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就有問題了,一般來說,以實現價值為目的的人,他們選擇圈子的時候肯定會更加苛刻些,他們是把理想建立在圈子之上的,至少是想通過圈子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的。這時候,圈子內的合作關係,也就是整個圈子的創造力或者說效率,對他們來說就非常重要了,因為這是他們實現自我的手段。所以,對他們來說,圈子的創造力或者效率跟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兩者的發展方向相同。因此,他們團結,他們會更加在意圈子的穩定,而不去破壞,因為構造圈子就是在實現自我。

而沒有自我意識的人,建立圈子的目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們來具體看一看。中國人結圈子是為了感知自己的存在,他們走進一個圈子的目的不是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是想得到圈子裏的人的認同,對他們來說,圈子更像是他們的庇護所。他們對圈子的要求也就變成了趨同性,他們更喜歡跟自己同等水平的人組成的圈子。如果一個圈子裏突然有一個人發跡了,那麼,圈子裏的其他人大都會疏遠那人,因為這時對他們來說,這個人的存在襯托了自己的不成功。當然,也有依附於一個強者的圈子的情況,不過這種圈子更不可靠,裏麵的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來的,他們是以放棄人格的代價依附於強者。一旦圈子出了問題,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撇清跟圈子的關係,對他們來說,自己的安全更重要。所以,在自己和圈子之間他們永遠都選擇自己,因為他們將自己和圈子看成對立關係,而不是共存關係。還有就是,依靠這種關係成立的圈子最害怕的就是利益,因為大家進入就是為了利益,那麼一旦有更大的利益出現,他們馬上就會反目,之前所有的所謂盟誓,所謂團結都不在了,瞬間變成了敵對關係。

這樣,我們就應該明白了中國人不能合作的原因。因為他們來到圈子的目的本就不是合作,他們都是各有各的需求的。加入圈子不過是想找一些認同自己的人而已,而這認同也不是人格上的認同,不過是能一起吹牛皮的人而已,一旦關係到利益的時候,圈子馬上就解散了。所以,當他們麵對利益的時候就會產生分裂了,因此曹丕和曹植雖然是親兄弟,但麵對權力的時候也一樣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