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烏合之眾(3)(2 / 2)

因此,中國人很難合作,或者說很難團結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他們本就不是為了團結來的,他們來到圈子的目的就是獲得認同或利益,而不是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對圈子的概念就是能給自己帶來好處,而不是利用和圈子一起成長帶來好處。

這時,對他們來說,圈子的成功隻能讓他們產生更多的欲望,一旦他們覺得自己在合作過程中身價提升了,那麼,他們就會馬上選擇離開這個圈子,去尋找下一個,這時候,圈子就解散了。

所以,很多的圈子都會呈現出分分合合的狀況,時而一致對外,時而內鬥不斷,但最終的結果都是兩敗俱傷。

同樣是曹植的那個年代,還有幾個同姓兄弟,比曹氏弟兄鬥得更狠,那就是袁紹的幾個兒子。

袁紹死後,把自己的位置傳給了最喜歡的兒子袁尚,結果,他的大兒子袁譚就不高興了,父親死了沒多久,就跟自己的弟弟打起來了。結果,兩個人還沒分出勝負呢,就被曹操抄了後路,結果袁譚被殺,益州也成了曹操的領土。

失敗之後,袁尚和自己的另一個哥哥袁熙逃跑到了遼西的烏丸。當時,曹操要帶兵去追殺他們以除後患。後來在郭嘉的勸說下,曹操打消了這個念頭。郭嘉勸曹操不是因為他心地善良,而是他太了解袁氏兄弟了,他料定,兄弟兩個去了烏丸之後,肯定會跟烏丸的公孫康聯合,以期共同對付曹操,不過,一旦曹操放棄追擊,他們的危險解除之後,兄弟兩個肯定就會開始拿出自己窩裏鬥的本事,謀劃公孫康的位置。那時候,公孫康肯定會將他們殺掉。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就傳來了消息,袁氏兄弟想要殺掉公孫康奪取遼西,結果謀劃不周,反而被公孫康給殺了。

這是一個更加曲折的故事,其中有好多的情節,非常符合我們的民族習性。當然,也充分印證了之前的分析,那就是一旦遇到利益紛爭的時候,中國人總是會相互反目,而患難的時候倒是好些。所以,我們從來都是能夠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的。

那麼,中國就沒有一起做事的圈子嗎?有,當然有,不過大都是動機很好,結果向來糟糕。很多圈子也是為了一起做事成立的,但是往往都是以解散告終,或者出現了內訌。

我們就再來分析一下這種情況。為什麼共患難比同富貴容易?因為吃苦的時候能享受平均,比如說,一個饅頭的時候,大家一人一口,誰也不會說什麼。此時的目的是尋得更多的饅頭。那麼,等到饅頭多了,就不好辦了。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時候是很難平均的,就會有人計較得到饅頭的多少了,更有人計較自己的付出和收獲是否成比例。於是矛盾就來了。所以,很多幾個朋友一起做的企業都是這樣,開始的時候大家幹得很熱鬧,一旦做出一點成績,他們就開始互相計較了。

還是文化在作怪。我們已經說過了,中國人是依靠別人的評價而感知自己的存在的,別人對他的意義也僅限於此,他們做事的時候都是依靠自己的感覺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自私,他們隻關注自己的感受,所以,幹活的時候也總是覺得自己幹得更多,而分配的時候呢,又總是覺得自己得到的最少。這也是矛盾產生的一個原因。當然,還有一個就是,中國人總是謙虛的,不過他們一般都是"假謙",但"真虛"。很多時候他們讓利不是因為真的不喜歡,而是怕別人說自己貪婪,其實心裏愛得要死。他們想要的就說自己不要,然後別人硬給,最後自己勉強地應下了,還表現出一副勉為其難的樣子,覺得這樣才有麵子。如果你真的以為他們不要了,那他們就恨死你了。

所以呢,中國人在最開始創業的時候,通常幾個人都表現得很謙虛,說自己少分點就行了。事實上呢,那時候本就無東西可分,而且,他們這麼做不過是想讓別人以為自己大度,而不是真的想少要。然後呢,幾個人都這麼說,彼此都覺得對方是厚道人,合作吧。可到了分利的時候,問題來了,給誰少了也不幹,平均分也不行,我付出得多啊?

由此看來,不能合作也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