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烏合之眾(2)(1 / 2)

《水滸》中武鬆的出場並不威武,當時他正在烤火,宋江不小心撞到了他,他就要揮拳相向,這時,站在一旁的柴進的家丁說話了,他告訴武鬆宋江是我家主人非常敬重的人。結果,武鬆更火了,他說我剛來的時候你家主人不也對我十分欣賞嗎?這時,作者交代了一句,武鬆剛來的時候,柴進看他一表人才很是喜歡,可是武鬆的酒品不好,脾氣很暴躁,經常喝醉後無故毆打家丁,這事傳到柴進耳朵裏,柴進自然就對武鬆慢慢疏遠了。

其實,這是一個很俗套的情節,我們常在生活中看到,但是,這個故事能夠折射出我們的很多國民性格。

我們先來看事情的經過,不管武鬆的武功多麼高強,都斷然沒有理由隨意打人,但我們能夠從他的態度上看出來,他並不覺得這是錯誤的。自然,他也就認識不到柴進疏遠他不是因為他隨意打人了,而是自然地給柴進安上了一個標簽,那就是這個人沒長性,用到你的時候就對你好,用不到的時候就不理你了。而這種想法的直接結果就是武鬆很生氣,所以他聽說宋江是柴進的上賓的時候,才會更想打人,怒氣衝衝地說那些話。

中國人很奇怪,他們經常做錯事,但他們自己從來不認為自己做錯過。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懂認錯,或者說死不認錯。這是一個不懂得認錯的民族,同時,也就注定了這是個不懂得反思的民族。看到這裏肯定又有人不同意了,我們怎麼不懂得反思了,我們天天都在反思。是的,他們天天都在反思,但是,他們反思的從來都不是自己,而是別人,關於這點本書已經討論過,這裏就不再多說了。

從上麵武鬆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時候我們做錯了,卻意識不到那是錯的。但更多的時候,則是我們意識到了,不過依然嘴硬,總也不承認,還經常找一些借口為自己辯解,結果往往是越描越黑,越能證明自己確實是錯了。可我們還是不承認,反而覺得自己說得有理,最後就開始抱怨,甚至一副破罐破摔的樣子,更有甚者,還會指責他人,不就是一點錯誤嗎?至於這樣不依不饒嗎?還有的人,辯解不清還擺出一副很委屈的架勢,就好像別人欺負他了一樣,真是讓人無奈。當然,還有更極品的,簡直就是無賴了,好像在說,我錯了我知道,但我就是不承認,你能把我怎麼樣?這樣的人是"生病"了,但顯然,在我們的社會裏,這樣的病人不止一個,甚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病。上麵列舉的是中國人麵對錯誤時候的態度,我們再看看他們的思維,看看這種思維是多麼的無恥,簡直世所罕見。但這就是我們,一群被傳統汙染了的群體。國人做錯了事情之後的思維經常都會很無恥,不去想這件事自己到底錯在了哪裏,為什麼自己會犯這樣的錯誤,下次怎麼避免犯錯,這次造成的後果怎麼彌補,而是首先想到自己犯錯了,別人肯定會瞧不起自己,要是他們批評自己怎麼辦,特別是當眾批評自己怎麼辦,那多沒麵子啊,自己以後可怎麼見人啊(注意此處是擔心以後怎麼見人而不是怎麼去做人)。然後就要想應對之法了,他們稱為解決的辦法。

思考怎麼解決自己所犯下的錯誤的方式還是一樣的奇怪:他們考慮的不是怎麼去彌補損失,把自己犯下的錯誤所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而是思考怎麼樣才能將這件事的影響降到最低,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將這件事掩蓋起來,不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時候他們的著眼點還是自己的麵子。最終的解決方式也很奇怪,不是反思自己,而是反思別人,在心裏複習別人的錯誤,找到那些和自己犯的錯誤同樣性質的、同樣後果的,一一記在心裏。於是便如釋重負了,既然別人也犯過同樣的錯誤,那大家就都是一樣的了,你有什麼資格說我?至此圓滿解決了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