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烏合之眾(1)(1 / 3)

1.短視的群體

春秋戰國時,秦國地處偏西,中原的各個諸侯國是看不上秦國的。但是,隨著秦國的發展,人們開始有了危機意識,意識到秦國是自己的一個大患。於是,在一批縱橫家的鼓動下,六國成立了聯盟,專門對抗強秦。

秦王對此感到很苦惱,就找來了自己的宰相問計策,他的宰相就是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範雎。範雎給秦王做了一係列的分析,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他的策略是這樣的,用好處收買離秦遠的國家,跟他們建立同盟關係,然後攻打離自己近的,這樣一點點擴大自己的領土,將各國慢慢蠶食掉。

秦王采用了範雎的計策,果然,沒多久,就將其他國家各個擊破,最終一統天下。

對六國來說,肯定是聯合才會讓自己的利益獲得最大的保障。但他們沒能堅持,而是見到一點點的小利益,就放棄了原來的策略,被人收買了。最後,不得不為自己的愚昧付出代價,那就是國破家亡。所以說,中國人的短視由來已久。

短視的人,隻能看見眼前的那一點點利益,對於長遠利益是永遠也看不到的。這一點造就了中國人的性格,那就是現實,這是一個極其現實的民族,不管做什麼都是從實際利益出發。但這又是一個總是用遠大理想和宏大目標來標榜自己的民族,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給自己一個偉大的標簽,表明自己的正當性。

前麵秦滅六國的故事就是一個說明古人短視的好例子。其實,想要找到這其中的根本原因,也很簡單,這就要從遠古說起了。

中華大地自古是多災多難的,有人統計過,中國這塊土地上平均的災難數比其他地方要高出好幾倍,這是地理環境決定的。它同時也對中國人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上留下了很多烙印。

我們的祖先的生活是很困苦的。他們整天都要麵對各種災難,有的是天災,有的是人禍。他們不僅要跟水災旱災地震等抗爭,還要跟官府和那些貪官汙吏們鬥智鬥勇。對古代人來說,他們的明天永遠都是個未知數。所以,他們能做的就是保證眼前的東西,考慮今天能不能吃上飯,至於明天是否有飯吃,他們已是鞭長莫及了。

隻注重眼前,不注重長遠也就很正常了。因為長遠是未可知的。長此以往,這種思維方式就被後人繼承下來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也可以說現在的人的短視,是一種對遠古時代的追憶(當然,這句很不專業的話是有玩笑性質的)。我們從自己的父母那裏繼承下來的就是短視的思維方式,所以成長為一個短視的人也就很正常了。這種短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不懂得真正的合作。我們在合作中總是盯著眼前的,屬於自己的那麼一點點利益,對於後續的可能收獲,向來是看不見的,這就導致了效率的低下,當然,這也是形成窩裏鬥的一個原因。

有時候,中國人也是很善於合作、很團結的。什麼時候團結呢?對外的時候就會很團結,比如對待日本,中國人的集體仇日情緒仍然很強烈。但是,若讓這個罵人"團體"中的人合作,就不行了。其實這也能從災變頻率中找到一些解釋。在多災的環境中,團結,或者說結社肯定是對人們有幫助的。這是國家存在的基礎,國家通過物質調配,能夠幫助人們平衡生存資源,這是絕對有利的。這個大一統的生成基礎,對個人來說就不一樣了。在災年,跟鄰居的團結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流失一部分自己的生存資源,這時候,對每個個體來說,身邊的人都是自己的競爭對手。這時,如果再有一點私利擺在麵前,那團結就更容易被擊破了。如此看來,六國的選擇也就不難理解了,他們更注重眼前的、自己的利益。

關於這點,翻開史書會發現很多例子。春秋初,晉獻公為了擴張版圖,奪取崤函之地,決定南下攻擊虢國,可是晉國跟虢國不接壤,中間還隔著一個虞國,這讓晉獻公很為難。於是,他找來了大臣們商量。

最後,大夫旬息出了一個主意,讓晉獻公聯合虞國,然後從虞國借道去討伐虢國。之後還可以再找機會把虞國也收歸己有。晉獻公采用了旬息的計策,就派人給虞國的國君送去了很多厚禮,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當然也說了要借道伐虢國的事情,還答應虞國國君,等攻下了虢國之後,虞晉兩家平分虢國的國土。

虞國國君貪圖小利,就不顧大臣的勸阻,答應了晉獻公的請求。結果,晉國攻下了虢國之後,連同虞國也給吞並了。這時候,虞國國君後悔也已經來不及了。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假途滅虢的故事,故事當中的虞國國君,就是一個典型的短視的人。虞國國君貪圖晉獻公送給他的東西,卻沒看到虢國滅亡之後,自己就會被晉國所包圍,這樣遲早也會被晉國滅掉的。如今,曆史已經遠去,虞國國君也早已不在了,但我們的很多同胞還是跟他保持著同樣的思維方式,依然不懂得考慮長遠利益,而隻是盯著眼前的那一點蠅頭小利。結果人人都看重眼前的利益,導致的就是不懂得團結,無法發揮團隊合作的功效。這就是我們同胞的思維方式,隻看到自己眼前的東西,也總是按照自己看到的東西思考。通俗點說就是,隻能從自己所見的範圍內尋找各種事情的答案,對於超出這個範圍的東西,就不知所以然了。因此,做出很多短視的行為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