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庸常之惡(3)(1 / 2)

於是,兩個人開始出現了嫌隙,於是,敵對就這麼產生了。當然,這個結論稍顯誇張,很多時候不一定直接就產生敵對了,但是接受意見者感到不爽則是一定的。他們會暗想無數的事實,來證明提意見者的道德不過關,給對方"找茬"。

所以,我們總是能夠將問題簡單化,不管是什麼事情,最後都能歸結為道德上的問題。這種"簡化"不是一種化繁為簡的智慧,隻是因為習慣把問題自然地歸結為一點,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

這種糊塗的思維讓我們喪失了理性思辨的能力,不管麵對何種問題,都有可能將事情搞糟。當然,還有一種人就會利用這點,他們把自己包裝成一個道德模範的樣子,以期得到別人的讚賞。而且,很多他們身邊的人也會加入到這包裝的行列。因此,我們總是給自己喜歡的人貼上道德標簽,自認為那人道德上有過人之處,而又總是認為自己不喜歡的人道德上就是有瑕疵的。我們好像永遠也分不清道德和智慧的關係,道德不會產生智慧,智慧的人也未必道德就會絕對過關,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康有為絕對是大大的名人,他領導了戊戌變法,對我國的近代曆史走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們都把他當做聖人來看待。在人們的眼中,這樣的人道德上肯定是沒有任何瑕疵的。可是,現實往往讓我們大跌眼鏡。

據記載,康有為特別好色,經常狎妓,老婆也很多。他晚年的時候非常潦倒,淪落到了上海,可是,境遇不佳並沒有阻擋這位老先生的興致。他依然經常去妓院作樂,但沒錢支付嫖資。後來,被妓院的老鴇追到他住的客棧去討債,老人家覺得麵子上過不去了,就倉皇逃離,想要去廣州。結果被一群妓女追到了船上,這個人可算是丟大了。

但是,如果給康有為的粉絲講這個故事,他肯定會說,這是大文豪的風流事,是一種瀟灑的處事態度。隻是不知道,那些被欠了嫖資的人是否會這麼認為。

總之,我們的民族是信奉道德的,但又往往為一種偽道德體係,也就是"圈子"利益至上的倫理體係所蒙蔽,所以我們總是幹些不道德的事情。而每當這時候,我們還會給自己找到相應的借口。這借口往往都是那麼的荒唐,我們卻不自知,依然覺得自己做得對。這種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的雙重標準,導致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例,而這些事例卻每天都在發生著。我們要做的就是拋棄這些現有觀念,培養一點點自我意識。以一種全民的約束來要求自己。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跳出道德約束,以公正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如果你真的做到了,才會發現,不整天把道德掛在嘴邊的時候,我們的道德反而會上一個台階。

4.羨人有笑人無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很特別,明明缺乏自我,卻總是從自我的角度來說話。簡單點說,就是我們都依賴別人的評價而活著,但又總是急於向別人表達自己。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正是無自我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而向別人推銷自己正是最好的辦法。

其實向別人推銷自己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中國人的方式有些特別,在這裏,大多數人推銷自己不是為了傳播理念,而是為了建立圈子。而且,我們建立圈子不是為了更好地跟朋友交流,而是為找到情感的依托,或者是找到向上爬的階梯。在這裏,精神上的空虛和物質上的崇拜情結占了主要原因,而這正是中國人畸形推銷自己的關鍵。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階梯狀的,我們總是在心裏把人分成很多的等級。分類方式或有不同,有的是按照財富多少分類,有的按照權力等級,有的按照影響力,當然也有一部分是按照學識的,不過很少。但是不管按照什麼分類,隻要是等級分類,就必然產生畸形的觀念。下麵就仔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中國人總是會自動去觀察自己的周圍,把人分成各個等級,然後自覺找好自己的位置,說話、做事都是按照自己相應的位置來的。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維護自己的位置,也懂得在自己的位置上應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而且很少幹預別人,即使影響到了自己的正當權益,他們也會忍,還美其名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實是沒有膽量去走出自己給自己畫的圈子罷了。在中國,很多人都是自己給自己畫個圈子,然後告訴自己,這裏就是自己的地盤,之後老老實實地待在裏麵,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們說,這叫做有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