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點上,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就是個典型。阿Q雖然不聰明,但他也明白世俗的那一套,知道自己的位置,在趙太爺麵前,他就會自動降格為奴才,小心翼翼地連大氣都不敢出。可是,一旦他見到自以為不如自己的小D和王胡,便開始撒潑耍橫了,儼然成了他們的老大。看阿Q的故事,我們都會對他的行為發笑。但是我們笑歸笑,卻很少覺得這裏麵有問題,原因則很簡單,因為我們也奉行著這種邏輯,這就是每個中國人的現實寫照。
這樣的思維必然會導致一點,那就是羨人有笑人無。他們雖然了解在自己的位置上應該幹些什麼,行為上不敢越位,但內心並不甘願處在那個位置上。所以,當他們看到別人比自己擁有的更多的時候,表麵上雖然不敢說什麼,在心裏卻是嫉妒得要死,恨不能自己也擁有那些。可惜,他們也隻是羨慕罷了,從來都沒有勇氣走出自己的牢籠,去真正爭取。也正是這樣,我們經常能看到一個中國人留著口水述說某人多麼有錢有勢,而且,往往還會在言談中夾雜著自己跟那人的關係,比如說,"我見過他,很隨和,我們還聊過天呢……"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向身邊的人炫耀,以顯示自己是見過世麵的。
魯迅就曾講過一個這樣的笑話,說有一個乞丐,一天跟別人吹牛,說某地的一個富人跟他主動說話了,人們問他說了什麼,他說,自己站在那富人家門口,富人出來後跟他說"滾"。
這是個笑話,但邏輯是合理的,我們常是這樣,一旦跟某一個有點名望的人認識了,或者哪怕隻是遠遠地見到了人家,就開始吹噓了,跟身邊的人說:你知道嗎,我今天看見那誰誰了……這就是國人,在強者麵前有著很強的自卑。也正因為他們在強者麵前的自卑,導致了他們在弱者麵前的自大。這樣的人,在尊者麵前是卑微的,但是當他們在麵對不如自己的人時,卻又表現出了盲目的自信和無理由的優越感。打個比方,當他們吃著肉的時候,看著那些吃魚翅燕窩的人會饞得直流口水,而且,即使被人羞辱了也不會反抗。但當他們回頭看見一個人在吃麵條,他們又會露出自己醜惡的嘴臉,對那人大加嘲笑,極盡諷刺之能事。這就是他們的醜陋之處,總是把自己的生存意義建立在跟別人的對比之上。
還是回到阿Q的故事來,當他自封了革命黨之後,便飄飄然不可一世了,但是骨子裏的自卑還是讓他在趙太爺麵前下意識地表現出了奴才的樣子,當假洋鬼子不讓他參加革命的時候,他不敢說一個"不"字。但他看到小D也盤著辮子的時候,就完全是另一副樣子了,他的表現就跟假洋鬼子對他一樣,上去就打小D,但是很遺憾,自己還沒打過人家。
這是阿Q的故事,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故事。我們就是這樣,看到比我們強的人擁有的東西,就會無比的羨慕,看到不如自己的人的時候,則會嘲笑那人。而且更甚的是,當他們看到一個以前比自己強的人落魄的時候,還會對那人大加諷刺,幸災樂禍。而若是看到一個以前不如自己的人突然變得有錢或者有勢之後,便會心生不公之念,然後揣測別人的東西來路不正當。總之一句話,在他們的等級製度受到衝擊的時候,他們總是表現得異常激動,不是暴露出自己的淺薄就是暴露出自己的邪惡。這時候,陰謀論是他們最愛使用的方法。
這就是我們,嘴上說著"四海之內皆兄弟",但生活中滿是各種等級溝壑。他們永遠都不敢走出自己給自己畫的那個圈子,但理由卻是走出去之後別人會傷害自己。他們總是在內心給自己找到無數的敵人,他們下意識地以為,這些敵人都要害自己。其實,不過是自己的內心在作怪罷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人格不獨立,精神上沒有獨立追求,又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這個民族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其中很多不過都是他們對自己的自我設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