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庸常之惡(2)(1 / 2)

《水滸》裏有個人一直擁有很多的擁躉,那就是李逵。在讀者的眼裏,李逵是可愛的,清朝就有人曾說過,李逵是《水滸》裏麵的第一尊活佛。他給出這個評價的原因是李逵率性、講義氣,是符合古代的道德觀念的。也就是說,跟有李逵這種品德的人交往是可以放心的,他沒有壞心眼,不會害人。

可是,如果仔細分析李逵,就會發現,他根本是沒有道德的、奉行倫理屬性的惡魔。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江州劫法場。關於李逵劫法場的動機不用說了,是救他的大哥,也就是宋江,在我們的傳統中,這樣的行為絕對是值得誇讚的,講義氣嘛。但是在具體的行動中,就有問題了,書上寫的是,當時李逵大喊一聲,兩把板斧就砍了出去,而受傷的卻多是旁邊的看客。李逵的這種行為絕對是矛盾的,他是為了自己大哥的性命才去救人的,但在救人的過程中卻傷了更多的人,賠上了更多的性命。他卻不以為意,依然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也必須這麼做。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證明他的人品。這,就是倫理屬性的局限性。在倫理屬性的體係中,隻有自己圈子內的人和利益才是值得堅守的,出了這個圈子就不作數了,而且,一旦有外圍的人妨礙了自己圈子的利益,哪怕那人隻是個看客,沒有實際行動,一樣是要被修理的,且修理他們的時候沒有任何的道德負擔。

到這裏,一切都清楚了。之所以我們覺得現在的人道德水準低下,不過是由於生產力提高了,人們的流動性大了,圈子受到了衝擊,人的本性暴露了而已。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以前沒有表現出來跟以前沒有是有差別的。暴露出這個問題的深層原因則是我們沒有全民約束的道德體係。

想要國人的道德水準提高,靠的絕對不應該是複古,而是拋棄傳統倫理體係中不再適用的準則,建立一種全民信奉的準則,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想要建立這樣一個體係,首先要認識到,隻有建立一個全民奉行的規範對我們才是最有利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總在為自己的親人、朋友辯護,而不是在維護正義。當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圈子辯護的時候,就會造成各個圈子的衝突,結果就是大家用最惡毒的手段彼此攻擊,讓我們所謂的道德越來越低。隻有堅持對的,而不是我們認為對的,看出對和認為對的差別,分出利弊,我們才能更加理性,更加有規範,道德水準也才會更高。

我們必須認識到,以"圈子"論是非的倫理體係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可以讓社會沒有底線,讓社會中的個體沒有操守。更重要的是,它總是以道德的假象迷惑人們。在我們的社會裏,個人是有道德的,但是社會沒有道德,也就是公德。公德,才是我們最缺乏的東西。

這種缺失,造就了醜陋和惡心的中國人,也造就了一個沒有遠見的愚昧群體。所以,中國要想走出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拋棄這種落後的倫理體係,創建道德體係。

中國人是講究人情往來的,我們太過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對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有一種近乎病態的迷戀,總覺得那是我們存在的證明。這沒有自我意識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很多人不敢獨處,因為那樣會感覺到無盡的孤獨。因此,我們總是渴望朋友,因為隻有在他人在場的時候,才能趕走那孤獨,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要得到別人的認可,而得到認可的最好方式就是顯示自己比別人更聰明,讓人以為我們有相處的價值。出於這樣的考量,處處突顯自己,對什麼事情都指指點點就是很自然的了,因為這樣更能襯托出自己的優秀,當然了,很多時候這樣的優秀不過是自以為是罷了。因此,我們就自然接受不了批評,這讓我們覺得自己被輕視了,我們會不自覺地認為每個人都盯著我們的弱點嘲笑我們。於是,我們開始不淡定了。

思維方式決定著行為方式。當我們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討論問題,與不同的視角無關,而僅僅是為了突出自己,為了在別人麵前顯示自己的強大或者聰明的時候,觀點本身就已經變得可有可無了,重要的是,交流過後別人如何看待我們。這就決定了另外一點,當一個中國人發現有人與自己觀點不同的時候,第一著眼點不在觀點上,而在對方的目的上,或者在對方的身份上。此時,道德因素就被無限放大了。我們會故意標榜自己的道德,當做武器給別人限定很多條件,以顯示自己的強大。這背後的原因是一種對道德的癡迷,但經過前麵的分析我們知道,這種癡迷並不在道德本身,隻是獲得認同的一種手段而已。因此,就造成了每個人都談論道德,都凸顯自身的道德,卻又常做些不道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