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庸常之惡(1)(1 / 3)

1.喊得最凶,跑得最快

中國人向來是語言大於行動的。他們嘴上很會說,經常講得天花亂墜,但是一到行動的時候,就沒聲音了。通常,中國人總想用最小的利益,獲得最大的收獲。這是人類的正常反應,是人性的一種,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把這個當做自己人生的追求,那就有些過分了。可是,我們身邊總有這樣的人,我們也都是這樣的人。很多國人的最大特點就是不願擔責,碰到有利可圖的時候,就會使勁往上衝,但是,等到要負責任的時候,就都往後撤了。這就是部分國人的劣根性之一。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範進中舉之後,和張靜齋一起去看湯知縣。酒過三巡興正酣,下屬來找湯知縣,跟他彙報了一個情況:當時因為保護農耕,所以朝廷下旨禁止宰殺耕牛,自然也就沒人敢倒賣牛肉,有幾個鄉親,弄到了一些牛肉,不太敢賣,就送來五十斤給湯知縣,想讓他對這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湯知縣聽了之後,就讓張、範二人給拿個主意。張心思一轉,舉了很多聖賢典故,對湯知縣說這正是一個表現自己的大好時機,可以把來送禮的"打他幾十個板子,取一麵大枷枷了",再把那五十斤牛肉放在枷上,張榜示眾,以示懲戒,以此顯示湯知縣清廉,不受賄賂。

湯知縣一聽,覺得這辦法好,就同意了,然後按這法子辦了。結果沒想到,夏天天氣熱,東西容易壞,五十斤牛肉很快就爛了,爛肉的腐敗氣味再加上太陽暴曬,那人竟然死了。

這下,當地的老百姓不樂意了,大家覺得這事雖然此人有錯但罪不至死,自然要找衙門討個說法。有人打聽出這事是張靜齋的主意,於是就要找他評理。結果,張聽到風聲,跟範進翻牆走了。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了。出主意的時候大包大攬,好像什麼都能擺平,可是一旦事情發展不對,需要擔責的時候,跑得比誰都快。這就是國人,總是不敢擔責。甚至有時候,不但不敢擔責,連一個道歉都不肯說。看看我們的身邊,是不是每天都會出現這樣的人:在公交車上或者是地鐵裏一個人踩了另一個人的腳,結果踩人的不僅不道歉,反而像沒事人似的,結果兩個人大罵起來,甚至大打出手。

這些小的不能再小的事,在中國就能發展成大麻煩。還有更有趣的,我們身邊總有不但不想擔責而且還會大耍無賴的人。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人一不小心把別人的東西弄壞了,又不想賠。可是對方不願意啊,然後兩個人開始爭論不休。大家都覺得損壞東西要賠償是肯定的,但是,絕對有人會覺得物主事多。如果損壞的物品不太值錢,那這物主絕對就是眾人眼中的小氣鬼了,即便嘴上不說,眾人也會在心裏腹誹他的摳門,一點小事也要不依不饒。

維護自己的權利反而要被指責,被腹誹,這就是我們的國人,甚至很多破壞別人東西的人還會覺得委屈:"我又不是故意弄壞他東西的,我歉也道了,他還想怎麼樣啊,至於不依不饒非讓我賠嗎?"他們已經無恥到如此地步了。但是呢,還有更奇怪的,有些人聽了這話,非但不覺他無恥,反而覺得話說得在理,為那麼點東西,何必弄得大家不高興,退一步海闊天空嘛。

那這麼做的原因呢?"何必弄得大家不高興",正是基於這個出發點,才有了如上的思維。

中國人是講和氣的,有時候甚至已經有些過分了。在他們的眼裏,誰對誰錯不重要,是否影響了和氣才重要。不管你是對的一方還是錯的一方,不管你是受害的一方還是加害的一方,隻要你破壞了大家的和氣,他們就會覺得你多事,是你錯了。而至於破壞和氣的事情為什麼會發生、要怎麼解決,他們是不大追究的。他們隻追究最後一點,就是誰沒完沒了讓大家聽著都煩,破壞大家和諧的局麵。

我們就是有很多這樣的想法,這種類似的思維很多時候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能力,讓人是非不分。若是有人在當中和稀泥,那情況隻會更加惡劣。

2.虛空裏的中國人

中國人是有很強的偶像崇拜情結的,內心的等級製度決定了中國人必須要依靠強者,才能夠找到安全感。這種天生奴性,不僅讓我們缺乏麵對生活的勇氣,也讓我們喪失了追求理想的勇氣。

而這種思維的具體體現就是拚命地崇拜別人,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人,就好像失去了信仰似的,不知如何是好。我們在自己的偶像麵前甚至會做出一副奴顏婢膝的樣子,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給他,甚至有時候會喪失自我。

我們都知道,李逵是宋江的小弟,宋江對李逵很好,但其實李逵對宋江更好。

在李逵的心裏,宋江絕對是他的偶像,他非常崇拜宋江,已經崇拜到把宋江當做自己的精神父親了。在李逵的眼裏,宋江就是神,沒有任何缺點,完全符合自己對偶像的所有定義。正因為這樣,當李逵看到宋江竟然很"猥瑣"地跟李師師喝酒劃拳的時候,才會心生不滿,因為偶像的形象不夠高大了,不符合自己之前的想象了。這對李逵來說是不可接受的,觸及了他的底線。所以,他聽說宋江擄走劉太公的女兒才會發那麼大火,甚至把梁山的杏黃旗都砍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