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們最糾結
中國人是注重傳統的,我們始終都生活在祖先的陰影之下,好像永遠也走不出祖先為我們劃定的牢籠。對這牢籠我們非但沒覺得是一種桎梏,反而當做了榮耀。我們總是抱著祖先的糟粕,小心翼翼地加以嗬護,生怕其受到半點傷害,卻不知,那才是讓我們落後的真正原因。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悲劇,但是,這悲劇卻是我們主動選擇的,每當有人讓我們放棄這選擇的時候,我們還會奮起反擊,覺得他是在顛覆我們。其實呢,不過是腦子不清楚罷了,分不清孰是孰非。
在我們的傳統當中,把道德看得很重,我國是所謂的禮儀之邦,我一直以為我們的民族是講求道德的,但是如果細致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事實好像並不是這樣。
在我們的曆史上有很多道德楷模,其中的開山祖師,絕對非舜莫屬。
我們就先來看看舜的故事。舜從小生活困苦,很早就沒了母親,沒多久,他的老父親就給他找了個後母,又給他生了個小弟弟。不過,家庭成員的增多不僅沒給舜帶來幸福,反而給他帶來了災難。不知道為什麼,舜的家人都很討厭他,千方百計地想把他"解決掉"。他的老父親、後母,還有弟弟整天想的事情就是殺死舜。
他們騙舜去修房子,等舜爬上房頂之後,撤下了梯子,開始在底下點火,想把舜燒死。可是老天不想這麼早就讓舜去報到,結果,舜拿著兩個鬥笠當做降落傘,從房頂跳下逃走了。經過這件事之後,舜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記恨自己的老父親,而是等事情差不多被大家淡忘之後,又回到了家裏。可是,家裏的那幾個人卻不想這麼快就忘記。他們又想了別的辦法來對付舜。舜的老爹讓舜去掘一口井,可就在舜幹得正起勁的時候,他父親和弟弟開始從上麵往井裏填土,企圖將舜埋在地下。這次,舜又僥幸脫險了,他挖了一個地道,逃走了……就這樣,舜經曆了好多次危險,但每次都能化險為夷,結果不但沒有死,反而被當成了當地的賢者,最終被當時的首領堯看中了,不但把兩個女兒嫁給了他,還將首領的位置也傳給了他。
以上就是舜的故事,一個流傳了幾千年的故事。在流傳過程中,我們一直都在歌頌著舜的偉大,把他當做聖人看待。他也因此成為了我們民族的道德模範,一代又一代的人都立誌向他學習,學習他的品德。一點點地,我們形成了自己的道德體係,並把這道德體係當成是我們的驕傲。
可是,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種道德體係是有問題的。從定義上來講,道德是一種全民約束,是全社會的規範,是適用於每個人的,在道德體係內,大家是平等的。但舜的故事裏沒有公平。舜一直是處於守勢的,他總是被害者,而且還甘為被害者,他的父親則始終是施害者,且並沒有受到他的指責。至於這點,舜的答案是因為那是他的父親,而且,他的這個答案也一直被我們認可。這,就是我們的道德體係的問題所在。
從根本上說,我們所信奉的這一套體係是倫理的,而不是道德的。這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倫理不具有自返性,是不可逆的,但道德有自返性。就像父親永遠都是父親,他不可能成為自己兒子的兒子,所以,父親在倫理體係中擁有比兒子更多的表達空間。但是道德的製定者是必須遵守道德的,他沒有權力製定超越道德的規範。因此,我們古代文化中所謂的道德,一直是統治者壓迫百姓的一種手段。所謂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或許可以作為一個佐證。
這就出問題了。倫理體係的生物屬性決定了它肯定是有範圍的、是小群體的,超出了這個範圍,就不適用了。就像舜忍受了父親的陷害,但對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就沒那麼寬容了,他殺鯀的時候可是沒有手軟的,因為鯀已經超出了舜的倫理體係範圍。所以,社會是圈子式的,這些圈子都很穩固,每個人在自己的小圈子裏都是有道德的,但是出了他們的圈子,道德就沒有了。
不過由於古代的時候受條件限製,人們流動較少,很少有人走出自己的圈子,所以,都會表現出比較高的所謂的道德水準。於是,就造成了一種假象,那就是我們的道德優勢。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變化了,人們的看法也變了。特別是現在,中國人有一種很深刻的道德危機,整天在說"人心不古",討論的問題就是我們的道德正在直線下降。
其實,這隻是局限在自己的思維內的一種莫名驚詫而已,沒什麼道理。我認為,中國人的道德水準並沒有出現直線下降,現在覺得壞了不過是由於社會的變遷,人們的流動性增大了,所以,我們的"道德體係"的盲點被放大顯現出來了。以前沒有這種情況不是因為不存在,而是因為沒有讓它們出現的環境。中國人的"缺德"現象是古已有之的,不過是大家沒有發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