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庸常之惡(1)(2 / 3)

可是,當他知道自己冤枉了宋江之後,又開懷大笑了,因為自己的那個大哥又回來了,自己的偶像依舊高大。這時候,哪怕要李逵死,他也是甘願的……這就是明顯的粉絲情結了,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這樣。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呢?原因很簡單,還是要從文化上找。

中國人喜歡把理想寄托在別人身上,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人說孩子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自己沒有做成的事情,要讓自己的孩子來幫自己完成。在這些人的眼裏,孩子就是自己的存在的繼續,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有生命的個體。所以,中國很少有父母真正尊重孩子的選擇,在他們眼裏,孩子就是自己的私產,可以任意處置。這,就是我們生長的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是很難建立自我人格的,我們早就被納入了倫理體係之中,年少時總是覺得父母管教自己太過嚴格,但是一旦自己有了孩子,倫理屬性的印記在我們身上就顯露了出來,我們也會像父母管教自己那樣管教自己的孩子。

這就是中國人的特性,從小就被父母剝奪了表達自我的機會,在長大一點之後又被教育體製壓製,終於有一天走入社會,"資格論"又擋住了我們的去路,等我們熬到有資格說話的時候,拚了命維護曾經傷害過自己的體係也就很自然了。這樣的社會環境決定了,中國人有很多自己想幹卻又沒有去幹或者別人不讓幹的事。在中國人的生活裏,遺憾到處都是,我們也想讓自己的遺憾變得越來越少。虛無的寄托,就成了我們最好的選擇。此時我們就開始為自己尋找偶像了,而偶像通常都是能夠用量化的標準來考量的。所以,在中國,越是有錢有勢的人越是能得到別人的關注也就不奇怪了。而那些平凡的自得其樂的人,是從來都不被人們尊重的,人們會下意識地覺得,沒有錢怎麼能快樂呢?這種思維就是量化理想後的自然表現,因為快樂是虛無的,別人看不見,財物才是具體的,可供人仰慕。

還有一部分人,精神極度空虛,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關注,於是,聲望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這部分人是極度沒有自我的,他們整天都在演戲,按照"觀眾"的喜好來"演"。可是生活是平淡的,平淡的生活注定沒有戲劇裏那麼多的波瀾。所以這些人總是把戲的高潮放在自己的腦海裏,他們隻能在自己的臆想中一次次走向輝煌,回到現實來的時候,還要繼續懵懂的生活。此時,那些叱吒風雲或者說萬眾矚目的人就成了他們的關注焦點了。

這兩種人差不多組成了中國人的全部,中國人不是想要錢和地位就是想要名氣和聲望。但是現實中他們是得不到的,於是,他們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偶像的身上。因此,你想了解一個人想要的是什麼,看他的偶像就知道了。他要是以明星為偶像,那麼他大抵喜歡出名;如果以商人為偶像,那麼他大抵喜歡錢;如果以政客為偶像,那麼他大抵喜歡權力。總之一句話,有什麼樣的偶像就有什麼樣的追求。偶像是他們"實現"自己的願望的唯一方式。他們找到那些有著自己想要的資源的人當做偶像,然後把自己和偶像想成了共同體,一榮俱榮。與其說這種行為是一種精神寄托,不如說這是種虛妄的幻想。

而當這幻想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整個人就會變得異常瘋狂。就像那個劉德華的粉絲,瘋狂地想要嫁給偶像。這種人就是已經有些著了魔了,她徹底活在了自己的幻想當中,她是可悲的,也曾是很多人嘲笑的對象。但是,我們每個人的心裏或許都有一個這樣的自我,不過沒有她那麼極端罷了。

這就是偶像崇拜的具體表現了,不過事情還沒有就此結束,通常情況下,粉絲們還會覺得自己的偶像是完美的,沒有一點瑕疵的。為什麼呢?因為粉絲把自己把對人性對人生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了偶像身上,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他們眼裏的偶像都是完美型人才,他們的偶像不管在哪個領域發言都是對的,不管做什麼都是好的,粉絲都會全盤接收。而自己的偶像光榮了,自己也與有榮焉,偶像的光環也可以用來包裝自己。

可是,一旦有一天他們發現自己的偶像也有身為人的缺點,他們就受不了了。你想啊,在他們的心裏,偶像肩負著自己的理想,自己竟然把這樣一個人當做偶像,自己該是有多愚蠢?更要命的是,這下子希望也要破滅了,他們不去想這樣的一個人都能取得如此成績,如果自己也勇敢地嚐試一下,是不是也就能成功了呢?他們對讓自己失望傷心痛苦的偶像由愛變成恨了……在這整個過程中,他們愛得毫無道理,又恨得毫無道理,倒是把自己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的,還美其名曰精神追求,我看是"神經追求"!

中國人就是這樣,他們一旦認定一個人比自己強,就什麼都向那強者看齊。對待偶像就更是這樣了,他們完全把自己的偶像當成神來崇拜。從崇拜偶像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已經喪失了思考能力,也已經喪失了那僅有的一點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