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表麵真美(1)(3 / 3)

試想一下另外一種情景。當別人對這道菜並不以為然時,推薦人又會是什麼表情呢,失望是必然的,他內心會非常糾結,感覺自己的朋友很是奇怪,這麼好吃的東西竟然不喜歡?如果他的朋友說:"你推薦的這個菜根本就很難吃嘛,你是什麼品位啊?竟然喜歡這種菜!"這時,負責推薦的人就不是失望那麼簡單了,他會記恨他的朋友,覺得自己的好心被當成了驢肝肺,還會說那人不懂尊重別人。於是,兩個人之間有了矛盾,這樣,仇敵的狀態就產生了。這就是我們中國人,他們好像不能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他們自然地認為,人和人之間就應該是完全一樣的,不能存在任何差異,隻要存在差異,那麼必定是有一個人虛偽或者是有一個人不正常,其實,最不正常的就是他自己。

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身邊有很多這樣的熱心腸,他們經常向你介紹各種各樣他們喜歡的東西,他們在強迫你喜歡。這種人是如此的討厭,他們總是習慣於幫助別人做選擇,做決定,而又從來不知道征詢當事人的意見。他們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是對的,自己的愛好就是最好的,就應該每個人都喜歡。如果有人不喜歡,那麼,那個人就一定是有問題的,至少是讓人討厭的、不合群的。於是,那個有其他愛好的人成了他口裏的笑談,成了他向別人炫耀的談資,成了他嘲笑的對象。更有甚者,每次跟人聊天的時候,都會把那人的所謂"事跡"調出來談論一番,作為和眾人接近的調劑。

不過我們真正矛盾的地方在於,我們總是會按照這種方法去做事,卻又總是瞧不起這樣的人。當我們處於被嘲笑者的位置時,對這種行為是深惡痛絕,覺得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可是,跳出被嘲笑者的身份,我們轉身就會去嘲笑那跟我們不一樣但比我們更弱的人,用他們來顯示自己,還想讓聽者跟我們保持相同的立場。

身處一群中國人之中,你很難發現他們的不同。雖然這些人的長相略有差別,但是他們的愛好、表情,看待事物的方式、思維,總是很難區分。這是一個沒有個性的民族,也是一個沒有創造力的民族。

我們需要有自己的空間,更需要給別人空間。不隻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要做到己所欲之亦不施於人。

3.有問題,不要再找組織

中國人遇事就愛找組織,個人有了問題去找組織,人們犯了錯誤,別人也會找他們的組織問責。人們去其他地方也經常樂意於報出自己的組織,似乎有了組織就有了靠山,把自己劃分在一個厲害的圈子裏,別人就會崇拜了。他們不懂得用自己的魅力和價值贏得別人的認可,隻會用自己的身份讓別人認可。不過這一套也的確行得通,人們對身份的認可總是容易的,而不是其言行。

因此,分門別派就成了我們的習慣,就連《水滸》也是如此。梁山上的各路英雄雖然平時都很和氣,但是也能從派別上分出遠近。就像宋江剛開始主張招安的時候,就是武鬆和魯智深首先出來反對的,他們擁有共同的夢想和利益,而其他人雖然也不太願意,卻沒有說。隻有李逵,沒什麼心眼,雖然隸屬於宋江,但也表示了反對,隻不過最終李逵還是跟了宋江歸順朝廷了,而不是像武鬆、燕青那樣功成身退。

我們就是這樣,不管走到哪裏,都要分成不同的派別,然後新來的人就自動站隊。歸屬哪一支隊伍,思維就必須向組織靠攏,不管幹什麼都要先說一下自己是站在哪一支隊伍的,然後再去表達自己的觀點。似乎沒有這些程序他們就沒了做事的立場,多麼奇怪的人群啊!

可是,有時候即使沒有明顯的派別,也有人會把人分成幾派,然後把自己對號入座,歸入到其中一派當中。之後,不管是說話也好,做事也好,總是打著這一派的招牌,也嚴格按照這一派的行為規範來要求自己。他們不懂,一個人是要有獨立人格、獨立精神的,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想法--獨立有又理性的想法。但是,很多中國人根本沒有這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