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表麵真美(1)(1 / 3)

1."好人"總是辦壞事

哈耶克說過一句話,世界上的大壞事都是大好人做的。這話乍一聽感覺很駭人,沒法接受,但是細細一想,道理很簡單。壞人做壞事總是有所顧忌,就像小偷去別人家偷東西的時候肯定很緊張,當然若是大盜或是俠盜,憑本事憑心態,也有可能非常淡定。這裏就不討論了。為什麼會緊張?因為我們的是非觀決定了我們把偷東西看做是違法的,是壞事,知道自己做的是壞事,所以會緊張。緊張就會產生壓力,這樣,他們就會有所顧忌,所以,他們殘存的道德感或者說對輿論的畏懼在潛意識裏約束了他們。而"好人"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比如人們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是在做有正義感有良知的事情,所以他們做得大義凜然,而看客們也會支持他們,而且,就算是有人覺得不妥,也不會對"好人"大加指責,因為他們是出於好心啊!所以,一個好心人做糊塗事的時候才是最可怕的。因為不但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別人也很少指責他們,這樣,他們隻會更加不自知自己做錯了:道德上沒問題,自己是在做正確的事;輿論上問題,人們都表示支持。越是這樣,結果就越糟糕。

範蠡功成身退後,開始做生意了,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家裏很有錢。範蠡有三個兒子,都跟著他學習做生意。其中,他的二兒子在楚國不幸犯了事,被楚國抓了起來要殺頭。範蠡聽到這個消息後,就想讓自己的三兒子帶上黃金,去找楚國的莊生,讓他幫忙救自己的兒子。

範家老大聽了這個消息後,失眠了,他想不通,自己是家中的老大,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事情要讓未經世事的範老三去。於是,第二天,他頂著紅眼圈去找自己的父親討個說法,不然就要自殺。範蠡無奈,隻好給了老大一百兩黃金和一封信,讓他去找莊生,告訴他如此這般,不要頂撞了人家。老大答應之後就上路了。

到了楚國後,老大依照老爹的囑咐辦好了一切,錢也給了,情也求了,就耐心等待弟弟被釋放。幾天後,街上傳來了消息,說楚王要大赦了,所有的犯人都無罪釋放。範家老大一聽,覺得自己虧了,現在楚王要大赦,那弟弟肯定就沒事了,這中間莊生沒幹什麼,白收了黃金,不公平。於是,他把黃金要回來了。

範家老大的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莊生。原來,楚王之所以要大赦天下,都是莊生遊說的結果。莊生收了範家的錢後,就去見楚王了,說最近出現了很多異兆,說明我們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大王應該多行仁德,大赦天下,這樣上天才不會降罪。楚王聽了莊生的意見,才做了這個決定。

莊生覺得被愚弄了,就想要報複範蠡,他又來到了王宮,跟楚王說,現在外麵有傳言,說陶朱公範蠡的兒子也在我們監獄押著呢,大王收了陶朱公的錢,想要單獨放他兒子還不好意思,所以才拿大赦天下當幌子。楚王聽了之後大怒,當下做了個決定,先殺掉範家老二,然後再實行大赦。

結果,範家老大隻能捧著自己弟弟的人頭回家了。回去後,範蠡跟他說,當初讓你三弟去就是因為他沒吃過苦,不懂得愛惜錢,而你則正好相反,我就是怕你因為錢跟人鬧僵了我才不讓你去啊……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好人辦壞事的例子了。範家老大是想為家裏節省點錢才會把送出去的東西要回來的。可是,正是他的這一舉動,讓自己的弟弟丟了性命。我想,當範家老大知道弟弟是因為自己而死的時候,除了悲傷自責之外,也應該感到不解或氣憤吧。明明是為了家裏想要做好事的,可是卻得了這樣的結果。

不過,我們身邊常有這樣的人,也常有這樣的事情。我們總是按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做了很多南轅北轍的事情,但總是能給自己找到借口:我這也是為某某好啊!你的朋友、家人、同事,是不是經常大義凜然地為你做一些你根本就不喜歡的決定,然後很瀟灑地告訴你,不用謝了。你明明很討厭這樣,但是又不能說什麼,因為人家是好心啊!

我們經常能在電視裏看到父母幹涉孩子的私事,最後矛盾升級,鬧得不可開交,孩子摔門而去。然後,孩子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父母覺得自己特冤,都是為了孩子好,思及這麼多年拉扯孩子付出的心血,悲從中來,眼淚決堤而出。孩子看到父母這樣,便覺得自己不記得父母的養育之恩,不孝順了,開始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於是就自動投降了,放棄了自己的追求。這樣,事情解決了,矛盾沒有了。當然,孩子的自我和對理想的追求也就到此結束了,他們成了感性的傀儡,永遠失去了追求自我的機會。而後這樣的方式流傳下去,等這些孩子做了父母,有孩子的時候,這一幕重演,他們也會去幹涉孩子,就像當年他們的父母阻止他們的時候一樣,還會深情地說上一句,養兒方知父母心啊……這就是中國人的成長過程,他們在自己的成長曆程中一點點地喪失了自我,變成了和合性的產物。失去了個性,他們最大的追求就是跟別人一樣,他們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一個圈子,這個圈子能給自己幸福。而建立圈子的最好辦法就是施恩,無私地去幫助別人,讓別人對自己感恩。而讓別人感恩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別人還沒有注意的時候就幫他們把事情辦了。於是,幫別人做決定就是難免的了。這樣的惡性循環周而複始,我們前麵說的好心人辦壞事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