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曆史怪現象(2)(1 / 3)

但與此同時,國人又常常置別人的意見於不顧。這種矛盾的思維導致了中國人的虛偽,而越是虛偽的人又越是愛麵子,所以,這是一個死循環。我們的老祖宗就在這樣的循環中摸索了幾千年,他們從來都沒能走出這個迷宮,反而是衍生出了一套自欺欺人的"智慧"。我們今天的世界已經跟他們大不同了,但是我們的思維還是沒有變,依然愛著虛無的麵子,做著虛偽的人。

醒醒吧,中國人,這樣繼續下去隻能讓自己更加可笑,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的。就像一句猶太諺語說的,讚美富戶的人不是在讚美那個人,而是在讚美錢。想要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要讓別人佩服你這個人而不是你擁有的東西。外在的東西是會消失的,當這些外在的東西消失了,我們又要依靠什麼活下去呢?所以,還是老老實實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吧。

3."水滸"餐桌上的學問

中國人是以群體性定義自己的,也是以和合性定義自己的,其實呢,和合性和群體性應該算是一個概念。在這一點上,他們吃飯的時候就很有意思了。中國人是講究熱鬧、講究大氣的,他們最討厭的就是別人在他們麵前留自我空間。他們認為這種人是小心眼,或者說不懂人情,或者是不成熟。

前幾年,曾有些海外歸來的留學生,竭力推薦分餐製,認為分餐製比較衛生。我的一個老師曾對此做過一個評價,他說中國實行分餐製不現實,因為中國現在的聚餐製是一種文化的選擇。他跟我們說,中國最早也是實行分餐的,不過後來由於技術的進步,人們有了桌子和凳子,就開始實行聚餐了,想要回到最初,很難,人們從思維和習慣上不會適應的。

我們不想討論分餐和聚餐哪個更好,這裏隻想用這個差別和演進過程來說明一點問題。由分餐到聚餐,說明了我們民族中的群體屬性,或者說明了我們每個人骨子裏的群體屬性。我們是強調分享的民族,也是注重分享的民族。當然,至少在言論上我們是這麼做的。所以,在我們的民族中,願意跟人分享的人就很得人心。如果把自己的隱私也跟人分享的話,他就更能獲得朋友了。正因此,我們如果看到一個桌子上有個人竟然弄一盤子菜自己吃,而不是跟大家同吃,就會覺得那人是怪物,覺得他不當人子。人們就會在背後講他的壞話,說他這個人太不懂人情。

這樣的環境必然會導致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搶單。中國人很多都是愛搶單的,尤其是我的老家,東北那旮旯。每次吃完飯後,你都會發現,好幾個人都搶著去結賬,更有些人還會因為這種事情打起來,十分好玩。

其實他們這麼做也是有目的的,我們是一個講究情誼的民族,而請客吃飯,則是重情義的一個很好的體現。這時候,搶單也就十分正常了。這是在向別人施恩,是交朋友的一個必要手段,事實上也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手段。

大家都應該讀過《水滸》,在《水滸》中,李逵的出場很有意思,可謂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當時宋江正在和戴宗吃飯,聽見樓下有人喧鬧,此人正是李逵,戴宗引薦之後,李逵說明了吵鬧的原因,原來是因為銀錢,正跟人吵架呢。於是大度的宋江馬上拿出了十兩銀子,送給了李逵。這,正是二人交往的開始。其結果就是李逵死心塌地跟隨宋江,直到自己死亡。

當時李逵的心理,書中是有描寫的,他在想,宋江第一次見麵就送給自己銀子用,可見這個大哥很是義氣,搞得他竟然賭輸了之後不顧麵子,搶別人的錢。可見,宋江的這一個大度的形象給李逵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其實,我們一直都有這個情結,既是李逵,也是宋江。我們總是想著用自己的所謂大度給人一個好印象,讓更多的人願意跟我們來往,做我們的朋友。同時,我們從別人那裏得到恩惠之後,也總是懷著一顆感恩戴德的心,自然的覺得那人是個好人。這是一種恩情的交往關係,這種關係決定了,我們在一起的時候總是願意以一種大度的形象示人。這時候,吃飯搶單也就不難理解了,不過是施恩而已。

中國人是講究所謂的禮節的。我們總是把禮尚往來看得很重,所以,我們有一句話,叫做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如果很多人都吃過你的,拿過你的,那麼,他們在你的麵前就短了。他們就會在各種場合都給你點麵子,有什麼事情也會叫上你,而且,他們還會經常在別人的麵前誇讚你,說你講義氣,夠哥們,很大氣,總是重情義勝過重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