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曆史怪現象(2)(3 / 3)

國人一直在尋找公平,但好像從來都沒有得到過公平,很多人都把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歸結為"上頭"不給自己公平。其實呢,是我們自己不懂得追求公平,甚至我們都沒有公平的概念,所以,得不到公平也就不奇怪了。

根據社會學的概念,公平分為兩種,一種是結果公平,另一種是機會公平。所謂的結果公平就是大家得到的待遇都一樣,類似以前的大鍋飯,見者有份,且是均分。而機會公平則是每個人擁有的機會都一樣,就像義務教育,每個人都能上學,但是學習成績如何就得靠你自己了。中國人說自己喜歡機會公平,也希望能得到機會公平。但在現實中,更多人的行為則是趨向結果公平的。

赤壁之戰時,孫權一方絕對是孫劉聯軍的主力。當孫權決定抗曹之後,就認命周瑜做大都督,統領東吳兵馬。周瑜是很有才華的,但他有一個不可改變的劣勢,那就是年輕,年輕就意味著經驗不夠豐富,沒有時間資源的積累。其實,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中,這一點不算什麼,但在一個有著畸形公平觀念的社會裏,就有麻煩了。

周瑜第一次召集所有將領開會,就遇到了麻煩,老將程普覺得自己的資曆很老,是東吳的三代重臣,而周瑜隻是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子,沒資格當他的領導,於是故意缺席。

程普的這種做法就是結果公平的一種。他不考慮具體能力,自認為自己資曆老,就應該有在周瑜之上的資格。這和張飛最開始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

當然,這個故事也有一個好的結局,最後程普見識了周瑜的排兵布陣之後,認可了周瑜的能力。但這認可更多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他可以不認同周瑜的能力,但不能不認同孫權的決定。這更像是用周瑜的能力給自己找了一個台階下。我們的社會中處處充滿了這種結果公平的觀念。我們總是用時間來定義一切,覺得基於時間的公平才是最公平的公平,而機會公平是不值一提的。這是沒有個體意識的又一種折射,折射出國人的"乞丐"心態。

中國人是如此的懶惰,喜歡不勞而獲,總想付出最少,得到最多。從經濟學上來講,這是很正常的,誰不想用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呢?可是如果處處想著不勞而獲,且把這個當做自己的人生信條,嘲笑那些真心付出的人是傻子就有些變態了。當整個社會都這樣想的時候,變態的範圍就擴大了。於是,就有了很多不正常的現象。

國人很聰明,需要付出的時候,總是躲在後麵,然後跟別人說:"你看,你是人物,有能力,肯定要多付出些啊!我們這些小人物就應該在你們後麵打掃打掃剩菜剩飯什麼的,跟你們比不了啊。"可是呢,到了分利益的時候,他們就換上另一副嘴臉了,"你看,大家都是一樣在做事,為什麼我的就比別人少啊?不公平啊,我也沒少幹啊,你看,這裏這裏這裏,都是我做的啊!怎麼就做得不多了,怎麼就不好了?你們是想欺負我啊!"於是,胡攪蠻纏的勁頭上來了,最後,隻能給他們相應的利益。這就是國人,在付出的時候十分"謙讓",但到了收獲的季節,"爭強好勝"的勁頭就顯現出來了。

其實呢,還是沒有自我的表現。一個沒有精神世界的人就隻在乎物質了,對他們來說,什麼都沒有利益重要。一旦涉及具體利益的時候,他們就會露出自己的本性,像狼一樣貪婪攫取,而該付出的時候就躲到一邊了。那麼,他們這麼做不怕丟臉嗎?答案是不怕,因為在他們的眼裏,不懂得用手段爭取利益才是真正的丟臉。

瞧,多麼混蛋的邏輯。在他們的眼裏,人格不是成本,這就是沒有自我的人的悲哀。他們是如此的聰明,去掉人格之後,自己的成本變成了零,而收益可以無限大。所以,有無恥的人也就不奇怪了。

乞丐心態就是這種無人格思維的產物。所以,中國不乏諂媚奉承之人,他們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靠無恥來獲得利益上了。而他們身邊的人對他們的行為不但不會加以指責和嘲笑,反而會無比羨慕,覺得這個人是成功者。這就是國人的思維,沒有自我之後剩下的純物質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