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對不是胡說,而是有事實根據的。同樣是《水滸》中的故事,不過這次是發生在武鬆的身上。當武鬆殺了人之後,被發配到了孟州,進入勞城之後,武鬆不但沒有像其他的囚犯一樣受苦,反而受到了特別的優待。每天都有人給他送來酒肉,侍候他洗澡。開始的時候,武鬆認為是有人要陷害他,隻是想讓他死之前好好享受一下罷了,過了一段時日,他發現,好像不是自己想的那樣,於是開始坐不住了。之後他搞清了原因,是施恩一直在孝敬他。於是,武鬆跟施恩成了好朋友,幫他打跑了蔣門神。根據武鬆的性格,我們可以確定,武鬆如果是在江湖上看到施恩這種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妓女都要收保護費的人,肯定是不會看上他,跟他做朋友的,但是,吃了人家的東西之後,這一切障礙都不存在了,在他眼裏,施恩成了熱血男兒,成了他的好兄弟。這,就是請客吃飯的作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著這類的故事。
由此,我們應該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願意搶著埋單,其原因還是群體性,還是想得到更多人的讚揚。這種讚揚,對一個中國人來說是非常受用的,他們享受這種誇讚,自然就更加努力去搶單了。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麵子。很多人其實很虛偽,他們並不想請別人吃飯,但是為了麵子,還是要去努力搶單。因為他們看見別人爭著埋單的時候,感覺自己要是不做做樣子就被人小看了,於是,也加入其中,做出一副慷慨的樣子。
這就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他們講究人前顯貴人後受罪,不管自己的生活如何境況如何真實想法如何,在別人的麵前一定要表現得非常大氣、非常慷慨。他們這麼做無非就是想告訴別人,看,我活得很好,很快樂,也很富有。
他們的虛偽決定了他們必然要幹這種事情。
4.曆史與公平何幹
劉備是皇親國戚,又有遠大的誌向,但他沒有自己的地盤,手下更是沒有什麼像樣的人才,所以,不得不四處奔波,始終找不到落腳之地。曾有一段時間,劉備來到了荊州,投奔在了劉表的手下。這期間,劉備遍訪名士,得知荊州地區有個叫諸葛亮的非常有才華,更有人說得到他就可以得到天下。於是,劉備帶領著自己的兄弟關羽和張飛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我們相信,劉備請諸葛亮是誠懇的,但是,他的兄弟們卻對大哥的這份誠懇有些不理解。特別是張飛,他看到劉備對諸葛亮那麼好,心裏很不是滋味,覺得自己受到了冷遇,於是就開始看諸葛亮不順眼了,難免會埋怨幾句。而劉備則告訴他,諸葛亮是個人才,能幫助他們成大事,他得到了諸葛亮就好像魚得到了水一樣。
過了不久,曹操派夏侯惇帶領十萬精兵來打新野,也就是劉備的駐地。這時候,劉備找來關羽和張飛商量一起抗敵。結果張飛說了一句很有趣的話:"哥哥何不讓水去。"這裏的"水",自然是指諸葛亮了。
從這件事中,我們就能看出人們的公平觀來,我們定義的公平更多是依靠時間的,而不是靠能力。就像張飛一樣,他覺得自己來得早,就應該被重視,而且自己年紀大,資曆老,就更應該受重視了,所以,他才會不平。不過這個故事的結尾還是很好的,當張飛看到諸葛亮的才華之後,也就不埋怨了。但是,現實社會中,往往就不是這個樣子了。因為我們跟身邊的人更多的是競爭關係,而不是像張飛他們那樣,處於合作關係中,有著共同的利益。
不過,我們的思維方式還是一樣的。拿以前來說,人們的貢獻都是按照工齡來算的,隻要兩個人是一同來到公司的,那麼就擁有了同樣的級別,退休的時候也是同樣的級別。因為判斷級別的標準是工作年限而不是業務能力和貢獻大小。這也是一種結果公平,它看似有理,實際上犧牲了效率。但我們支持這樣做,為什麼?原因有三:一不用擔責,二可以混日子,三不學無術也能生存。總之一句話,中國人喜歡這種結果公平,但他們最喜歡質疑的也是這種結果公平。
我有一個同事就是這樣,他對工作的要求很簡單,自己的待遇要跟其他人一樣,他不考慮自己做了多少工作,在工作量上是否跟別人達到了統一,他想的隻是,自己的待遇要跟別人持平,而且至少要跟別人持平,這就是他理解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