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曆史怪現象(1)(1 / 3)

1.知縣多以圓滑為榮,府尹多以棱角為恥

相傳,陳樹屏做江夏知縣的時候,張之洞在湖北做督撫,譚繼洵則是撫軍。張、譚二人向來不和,經常拌嘴,有一次,二人就在陳樹屏的宴會上吵了起來。

那天,陳樹屏在黃鶴樓請客,張、譚二人都在場,吃著吃著,大夥兒就聊起了江麵寬窄的問題。當時,譚繼洵說江寬是五裏三分,可張之洞為了氣他,就故意說不對,是七裏三分。二人互不相讓,就這樣吵了起來,讓在場的人都不知所措。

這時候,陳樹屏說話了,這個江麵的寬度我知道,漲潮的時候是七裏三分,落潮的時候是五裏三分,兩位大人都沒說錯,不過是說的不是一個時候而已。張、譚二人本來就不知道江麵到底有多寬,有人給圓場也便不說話了,這件事就算是這麼解決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故事後都會為陳樹屏鼓掌,說他聰明,懂得變通,做人成熟。可是,我卻覺得這個人不管從哪個方麵看都是一個大滑頭,為了所謂的息事寧人寧可說謊。

中國人是圓滑的,不過我們從來都不承認自己圓滑,反而發明了另外一個詞,叫做圓通。忘了是在哪本書上看到的了,圓滑和圓通是有明顯區別的,區別就是,一件事你辦成了,那就是圓通,沒辦成就是圓滑。比如你采取了一種十分惡心的手段來做一件事情,但是你失敗了,這時候你是圓滑的,如果你成功了呢,這時候你就是圓通的。為什麼有這種差別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圓通的人把事情辦成了,這說明一個問題,他們比較聰明,所以圓通的人是在用智慧的手段,他們的手段是為了事情的結果而必須付出的代價。圓滑則不然,是愚蠢的人的下意識反應,所以,圓通比圓滑高尚,因為圓滑就是愚笨之人絞盡腦汁的小聰明,圓通則是智者解決問題的大智慧。我當時看完就震驚了,心想中國文化真是偉大,竟然還有如此說法。但是,不得不說這說法也夠無恥。

比如陳樹屏解決張譚二人爭論的故事,我們絲毫不覺得陳樹屏耍滑頭,隻要事情解決了就好,至於過程就無所謂了,我們隻看重結果。

中國人就是這樣,以結果為導向,不管什麼事情,成了,就牛了,敗了,就傻了。所以,我們總是為成功者辯護,對他們也有一種近乎變態的寬容。所謂的圓通與圓滑的差別就是這樣的一種思維。這也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思維,在我們的腦子裏,凡是成功者就必定擁有一顆偉大的心,這是我們的潛意識決定的。但這個決定真的很荒唐。不過我們經曆了幾千年的洗禮,早已經把荒唐當做正常了,現在,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這種論調到底荒唐在哪裏。我始終堅信一點,那就是人必須大膽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權利,但是在這過程中該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不能侵犯別人的權利。如果侵犯到了別人的權利,那麼,你的行為就是不合理的,就是應該被批判的,不管你的願景多麼宏大,你的目標和理想多麼偉大,這一點無須討論。當然了,有些時候人們看到了你的付出和你的目的之後會原諒你,但也必須認識到一點,他原諒了你不是因為你做得對,而是他比較寬容,或者是他權衡之後的一種利己選擇。我們不能把別人的縱容當做自己正確的理由。

到目前為止,我都認為我的這種想法是非常正確的,這裏的"正確"是真的"正確",而不是"我認為的正確",這是經過了我的論證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們看到不管圓滑還是圓通,肯定都是以侵犯別人的利益或者犧牲自己的道德為代價來完成的。而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成功者必然有一副好心腸,就自然而然地把成功者和偉大畫上了等號。隻是有些成功人士的成就,恐怕跟圓滑或是圓通脫不了幹係,從行為、思維、品質上都談不上偉大,不過是結果導向決定了我們的扭曲思維。

圓滑是一種非常卑鄙的行為,這種行為昭示出了一個人的沒有原則。一個人沒有原則可能問題不大,但每個人都這樣就有問題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發生了偏差,最後的結果就是對每個人都有害。

著名的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裏,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湖南,一個洋人上街買東西,結果被沒見過洋人的小孩子圍觀,洋人想趕走孩子,但沒成功,於是大怒,用棒子將孩子打了,還有好幾個圍觀者也被那洋人打傷了。這下當地的百姓不幹了,大家動手將洋人綁了起來,送到了衙門。最終,這個案子落到了當地的道台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