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澄反對道:“不可!還是放他們回燕國好,如果燕王真的病死,那麼他的三個兒子也不足為慮,如果燕王死不了,那我們放他的三個兒子回去就會消除他對朝廷的猜疑,那樣他就會放鬆警覺,對我們更有利。”
最終,建文帝認同了黃子澄的建議,將燕王的三個兒子放了回去。
飛上帝畿
等了一段時間,建文帝始終沒接到燕王病死的消息,齊泰卻得到了一個可靠的消息:燕王朱棣是裝瘋,根本沒病,他正謀劃造反!
齊泰將消息上報建文帝後,建文帝馬上傳旨,讓在北平的張、謝貴、張信等人率兵包圍燕王府,隻要有任何風吹草動,就立刻衝進去捉拿燕王。齊泰卻又私自給張信發了命令,讓他不必等什麼風吹草動,直接衝入燕王府捉拿朱棣。可是他和建文帝都忽略了最為嚴重的一點:張信曾經是燕王的部下,跟燕王一起打過很多仗。
張信一直對燕王非常忠心,從被建文帝吩咐監視燕王時,他就把朝廷的舉動都告訴了燕王朱棣。
至此,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了,燕王終於決定起兵。這天,守在燕王府外的張、謝貴二人忽然接到從王府中傳出來的一道燕王的旨意,說是燕王府內有個叛逆之徒被捆綁住了,請他們進府交接罪犯。張、謝二人相視一下,不疑有他,帶著幾個人就進了燕王府。他們剛一進入,大門便被關上了,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燕王府的伏兵便已殺出,數十把刀劍架在了張、謝兩人的肩膀上。這時,燕王走了過來,勸他們投降。二人很有骨氣,誓死不屈,燕王隻好將他們梟首祭旗。當天晚上,燕王派部將張玉等人率兵進攻北平九門,到了次日天亮時,北平城重新掌控在了燕王手中。
緊接著,燕王派人給建文帝送去一封奏書:“黃子澄、齊泰乃奸佞小人,專事挑撥離間皇室宗族關係,擾亂國家社稷。太祖皇帝曾有《祖訓》說,朝廷有了奸邪小人,親王們就有率軍進京剿滅這些奸賊的責任。今,臣謹奉太祖之名起兵清除逆賊。師名‘靖難’。”“靖難之役”就此開始。
建文帝知悉燕王起兵後,立刻派老將耿炳文率領13萬兵馬平叛,初戰失利後,耿炳文轉攻為守。耿炳文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此時是僅存的一位名將,但他不善於打進攻戰,最擅長守城。但建文帝和齊泰、黃子澄急於求功,不想被動守城,於是黃子澄就向建文帝舉薦李景隆為帥,代替耿炳文。
李景隆是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後代,熟知兵法,但是就像趙括一樣,他隻會紙上談兵,而且他還有膽怯的毛病,燕王小時候曾和他一起玩耍,深知李景隆的為人。
李景隆和燕王打了兩場惡仗,第一場惡戰,李景隆指揮50萬大軍經過北平。燕王沒跟他硬碰,而是讓大兒子守城,他帶領主力突然跑去寧王朱權那裏,用計收編了寧王的主力,然後才返回北平和李景隆交戰,李景隆大敗。第二年,李景隆又糾集60萬大軍進攻燕王,雙方在鄭村壩大戰,結果李景隆再次大敗而回。其實,在這兩場戰爭中,燕王能活下來全靠建文帝,因為建文帝給李景隆的軍隊下了死命令:“誰也不準在戰場上傷害燕王性命,不能讓朕背上殺叔的惡名,違者斬!”
李景隆連番打了敗仗,回去後不僅沒有被懲罰,反而繼續受到重用。
1402年,燕王率軍直搗京城。六月十三日,燕王率軍直抵金陵金川門前。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竟然打開城門,放燕王進入京城。
建文帝聽聞李景隆放燕王大軍進城後,悲泣道:“朕自問待李景隆不薄,他為什麼要背叛朕呢?”當他又聽說禦史連楹假裝投降燕王,向燕王行刺被殺後,悲歎道:“如此忠臣,朕卻沒有重用,悔之晚矣,不如一死以殉社稷吧!”說完就要拔劍自殺。太監們趕緊搶過劍阻止了他。既然自殺不成,建文帝便下令焚毀皇宮。
燕王率兵一路殺到皇宮後,立即派人救火,而後在廢墟中尋找了三天,找到不少妃嬪和太監燒焦的屍骸,還找到一具據說是建文帝的屍骸,但已經難以辨認。建文帝到底是死是活,從此成為千古之謎,但這已經不重要了。七月,燕王朱棣登基為帝,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至此,那些還記得當年瘋道士滿街大喊的那句瘋話——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的人們終於明白,瘋道士不是在說燕子,而是在說燕王朱棣,意思是不要把燕王逼迫得太緊,就像燕子一樣,越追得急,它飛得越高,最終將把他逼上皇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