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日出日落天安門(1 / 3)

在老百姓的心中,天安門永遠與毛澤東聯係在一起,好像毛澤東生活在天安門上一樣。

如果在中國評選知名度最高的"門",天安門肯定當選。

這倒不是因為它金碧輝煌,在建築史上占有怎樣重要的位置,而是因為它早已成為共和國的象征。國徽圖案上有它,電視新聞的第一組畫麵是它,人民幣上防止偽造的標誌也是它,就連咿呀學語的孩童唱的歌兒也離不開它,甚至打排球攔網成功了也被稱為"天安門城牆"。

在封建社會,這裏是皇帝行使至高無上的權力的地方。每當舉行重大慶典(如皇帝登基、冊立皇後等)時,就在天安門頒發詔書。宣讀完詔書,用一個木雕的金鳳懸著從城樓上緩緩係下來,禮部的官員跪在樓下接詔。這就是所謂金鳳頒詔。皇帝利用城樓,顯示皇權。至於天安門前的廣場,也是禁地。百姓不要說從那裏走過,就是多停一會兒,也會以"私窺宮門"治罪。

一唱雄雞天下白。毛澤東登上天安門城樓後,標誌著天安門回到了人民手中。自那以後,廣場幾經擴建,城樓更加莊嚴。每逢節日,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舉行重大的國事活動。天安門城樓在人民心目中是崇高的,在崇敬之中,也覺得有幾分神秘飄渺,可望而不可即。直到1988年天安門對所有的人開放,老百姓才有機會登上它。

從那以後,人們總愛把天安門和毛澤東聯係在一起,好像毛澤東生活在天安門城樓上一樣。其實,毛澤東一生上天安門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的。有人做過比較確切的統計,他老人家總共上過45次天安門。-正常情況下,他每年上兩次,"五一"一次,"十一"一次。非常情況下,就很難說了。1966年,他老人家一年上了8次天安門-他要發動"文化大革命",要接見"紅衛兵"小將。

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已經作古,他留下了許多有意思的故事在人們中間流傳。同樣,他在天安門上也留下許多值得人們回憶和思考的腳印。

毛澤東揮動帽子,親切地向天安門廣場的百萬群眾致意,這是當年人們非常熟悉的一個畫麵。直到現在還懸掛在天安門城樓大廳裏的一幅巨型油畫,就是畫的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人站立在城樓上,毛澤東麵帶微笑,神采奕奕,揮動著灰色的帽子的形象。

毛澤東每次上城樓都是走城樓後麵的西馬道,然後再坐電梯上到城樓的頂層。毛澤東來到電梯的門前,他不急於進去,而是站立在門口。開始大家不知道毛澤東這是在等誰,為什麼不進去。不一會兒,宋慶齡副主席來了,毛澤東微笑地上前挽住她的胳膊,並肩走進電梯。這細小的舉動,體現了毛澤東主席對宋慶齡副主席的尊重。可是,許多人不知道,在他們來到城樓之前,周恩來總理已經先期到達,他先在電梯裏乘坐一個上下,要親自檢查電梯的安全情況。而他自己從不坐電梯上城樓,都是從旁邊的台階拾級登上城樓。上去後,又親自站在電梯門前迎接毛澤東主席和宋慶齡副主席。多少年,毛澤東主席總是挽著宋慶齡副主席登上城樓,周恩來總理又總是這樣迎來送往。

無論是戰火亂世還是太平盛世,毛澤東和周恩來同舟共濟,可見兩位戰友情深意篤!毛澤東一上城樓,就快步走到平台的欄杆前,一邊高呼"人民萬歲",一邊揮帽致意。為了使熱愛他的人民都能看見他,他一次又一次從城樓的這端走向另一端,這可不是一般的運動量,城樓平台足足有一二百米長。毛澤東主席絲毫不顯得疲倦,臉上泛動著紅光。人民的領袖愛人民,人民的領袖人民愛。攝影鏡頭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多麼激動人心的時刻!

畫麵是無聲的,靜止的。攝影師鏡頭的畫外音卻向我們講述著一個個毛澤東登城樓的動人故事。

毛澤東第一次上天安門,心情無法不激動,他對著麥克風說:把水銀燈打開,我要看看青年同誌們。

一般的老百姓不可能想像,這天毛澤東是清晨才睡覺的。當成千上萬的人群擁上十裏長街的時候,毛澤東卻正在夢鄉。

這些日子,他實在是太忙了,也實在是太累了。

經過20多年的艱苦奮鬥,馬上要建立一個新的共和國,有多少工作要做,有多少事情要處理。他身為統帥,用日理萬機這個詞是絕對不過分的。

據當時的衛士回憶,他是中午1點鍾才起床的。

從他當時的麵容看,他睡得不是特別好-他畢竟是要登天安門,他的心中不能沒有波瀾。

毛澤東有個習慣,起床以後的第一工作是瀏覽床頭的報紙。今天,衛士不得不打斷他的習慣,催他穿衣吃飯。

他穿上了特意為他縫製的"禮服"-這是一套黃色的美國將校呢製服,是特級技師為他精心製作的。

他先來到了中南海的勤政殿,在這裏主持召開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等領導人歡聚一堂,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點50分,毛澤東和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來到了天安門城樓下,他們要在這裏排隊集合,登上天安門。毛澤東自然站在了最前麵,朱德、劉少奇等緊隨其後。

天安門的東西兩口有兩條馬道,是供人們上下天安門用的。毛澤東走上馬道的時候,的確有一種"馬道通天"的感覺,麵前是碧藍的天空,是一望無際的蒼穹,還有那麼一兩朵雲彩點綴。

第一次踏上天安門,心情不免有些緊張。因而,毛澤東的神情是嚴肅的。他走到天安門的正中央,立正站好,雙目炯炯地看著廣場上沸騰的人群。

這時候,林伯渠秘書長宣布大會開始。

毛澤東邁著穩健的步子,走到麥克風前,環視了一下人群,平緩了一下呼吸。用湖南官話向全中國全世界宣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這聲音成為一個曆史時期的開始,也成為一個時代的結束語。後來,人們說他在天安門上宣布的是:"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其實不是,他隻是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並沒有另外的話。

天安門廣場上沸騰了。歡呼聲、口號聲此起彼伏。

按照事先的規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要親手升起共和國的國旗。他大步走到升旗的按鈕下,按動按鈕,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廣場上鳴禮炮28響。

驚天動地的禮炮聲,使人們看到,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

此時此刻,領袖的心情是激動的,群眾的心情也是激動的。他們浴血奮鬥幾十年,終於迎來了共和國的成立,也就是說,他們用不到30年的時間,打下了一個新的天下,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激動的嗎?

朱德總司令下達閱兵令,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率領受閱部隊接受最高統帥的檢閱。是軍威,也是特定的環境的作用,廣場上一點聲音都沒有,隻能聽到方隊整齊的腳步聲。

毛澤東看著這雄壯的隊伍,舉起了指揮千軍萬馬的手臂,向這支英雄的隊伍敬禮。

閱兵到黃昏才結束。群眾遊行便在"團結就是力量"等歌聲中開始了。整個廣場上燈籠火把,彙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這天,廣場上最動人的口號是"毛主席萬歲!"

這個口號之所以喊出來,完全是出自人們的內心。人們已經無法用別的語言來表達他們對毛主席的熱愛和敬仰之情了。

曾經有人考證過,"萬歲"這個詞,是有點封建主義的味道,及至後來的"萬壽無疆",則更是舊時代的產物。不知為什麼,人們那時偏偏選擇了它。

當一個人被千百群眾高呼萬歲的時候,他的心情一定是不平靜的。這天毛澤東自始至終站在城樓上,始終舉手向群眾致意。麵對群眾的萬歲聲,他忍不住朝群眾喊:"同誌們萬歲!"

當青年學生組成的遊行隊伍通過金水橋的時候,毛主席對他們喊:"青年同誌們萬歲!"青年學生更加狂熱地高呼:"毛主席萬歲!"毛澤東走到擴音器前,說:"把水銀燈打開,我要看看學生們的隊伍。"

霎時,水銀燈亮了,青年學生更加興奮,幾乎把嗓子喊啞了。

毛澤東朝對麵的空座位瞥了一眼,又側過臉和西哈努克談話,仿佛根本就沒看見那座位還空著

1971年的"五一"節。

這是"文化大革命"的第6個年頭,但這時中國的政局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當然,這個事件中國的老百姓是不知道真相的。這就是毛澤東領導全黨在廬山會議上挫敗了林彪一夥搶班奪權的計劃。

這時的林彪撕去了唯唯諾諾的麵紗,公然在高層人士麵前表現出他與毛澤東劍拔弩張的關係。

"五一"那天晚上,有盛大的廣場焰火晚會。杜修賢和過去一樣,隨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拍攝中央領導和首都人民歡度節日的鏡頭。

在這之前,杜修賢要檢查一下拍攝的燈具,防止曝光不足,因為有主席出場,不能多用手燈。

晚上的活動往往時間長,場麵大,準備不好就會出"洋相"。素以"嚴"著稱的總理,絕對不允許記者,特別是他身邊工作的記者在公開場合出半點差錯。他們跟了總理十多年,沒少受批評,也沒少受表揚。